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袁崇焕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七


  那么,袁崇焕这一十足的“傻瓜”,立身行事,与温截然相反,尽管立过很大的功劳,还是落得千刀万剐,罪及母弟、妻、女,就是“理所当然”,不是为怪的了。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尽管多方搭救,猜忌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帝,还是下令将袁崇焕寸磔(折)处死。思宗本来打算对其施行最残酷的刑罚灭三族,总计要杀300余人,还亏得何如宠等竭力解救,成基命再三叩头,请求慎重,才略予减轻。八月十六日,袁崇焕终于在阴谋诬造的“擅杀大将,勾引敌方来胁迫朝廷求和,谋叛欺势的罪名下被凌迟(即磔刑)处死”。临行前,崇焕口占一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此诗表现了他忠心报国、至死不渝的坚强信念和磊落光明的宽阔襟怀。这一年,袁崇焕仅46岁。袁崇焕的家被查抄,家被查抄时,仅“祖遗薄产”及“祖遗屋数椽”。完全证实了他狱中《忆母》、《寄内》诗中所说的“母亲已老家何有”、“家无担石累卿卿”的话。因此,凡稍知其事者无不为之抱屈。袁崇焕的妻子、9岁的女儿以及弟弟崇煜都流放3000里(家属在辽东的流放到浙江,后改为贵州,在广东原籍的流放到福建)。

  《明史·》写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话未免有夸大个人作用之处,然而确实反映了袁崇焕在抗击后金战争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崇祯帝因袁案自毁“长城”,袁督师之死,给明代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袁崇焕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十载在边,殚心竭力,惨淡经营,公而忘私,国而无家,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崇高的爱国情操。为了抵抗后金的掠夺和进扰,袁崇焕“独提一旅,挺出严关”,“十年来,父母不得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历尽风霜,备尝艰险,为捍卫疆土,捍卫关内人民的利益创立了卓著功勋。他不愧为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光辉业绩永远彪炳史册。

  凌迟是一种极端残忍的刑罚。崇祯时,郑鄤被凌迟处死,目击者说:行刑之役都提一小筐,筐内藏铁钩利刃,时时用砂石磨刀口和钩尖。人声鼎沸之中,听到宣读圣旨:应该剐3600刀。刽子手百人齐声应和,像雷鸣一样,听的人都吓得发抖。炮声响后,人群拥挤至极,根本什么都看不到。下刀之初,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只看到一根有丫叉的木头竖在那里,上面勒着一根指头粗的大绳,一个人高高地站在木头后面,伸手下去,拿了肝肺两物,放在丫叉上。又突然将绳子引下,这时剐肉的人一拥而上,多得像刺猬毛一样。片刻之间,小红旗向东飞驰而去,说是把刀数报入宫中。

  袁崇焕被凌迟时,情形当亦相似。《崇祯遗录》载当时哄传袁崇焕谋反,人人切齿。等到行刑时,百姓分食其肉。这些肉食者中,固然有许多听了流言蜚语、不明真相的百姓,但是恐怕也有制造流言蜚语的反东林内阁的爪牙。目的是使思宗坚信不疑袁崇焕确是“罪有应得”,以便进一步陷害东林,为阉党翻案。

  黄尊素《说略》中有:熊廷弼待勘都下,每遇朝审时,行路之人必以瓦砾掷熊,以致满面流血。论者说这是王化贞收买的人干的,目的是假借民意,加重熊廷弼的罪名,为自己开脱罪责。杨士聪《玉堂荟记》说:“蜚语皆出自内阁”,然则啖袁崇焕肉事亦是温体仁、梁廷栋之流仿效刘瑾先例,效王化贞故智,促使其爪牙为之,这是完全可能的。

  现把袁崇焕诗《入狱》抄录如下,以见袁督师入狱后的心境:

  北阙勤王日,南冠就执时。
  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尤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袁崇焕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颔联表明早知今日受辱于狱吏,悔不昔日战死于沙场。

  颈联暗指为了整肃军纪而杀毛文龙,责满桂因而招来怨尤。尾联表现出了于谦那种“粉骨碎身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的牺牲精神和坦荡胸怀。

  袁崇焕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天才。由于袁崇焕的冤死,后来孙承宗的辞去,直接间接地打击了抗击后金的军民,削弱了明军的军事力量,给后金一步一步地侵占边疆(如后来攻占锦州、松山等地),并且多次进犯内地造成了有利条件。袁崇焕的冤死,使明朝“兵临城下,而自坏万里长城”,失去了真正能负起镇抚辽东的栋梁,亦为后金进掠明朝江山搬去了大障碍。

  真正如《明史》所评:“自袁崇焕,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