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伏笔与突转背后的人性洞察

作者:金立群




  精彩的短篇小说,从情节上来说,无非是靠着两种基本手法:一是伏笔,二是突转。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其最后的结尾就是没有丝毫预兆的突转;而他的另一篇名作《麦琪的礼物》,则经过了层层铺垫,在阴差阳错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对小夫妻的深情。伏笔的巧妙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善于巧妙经营小说的情节逻辑;而突转的出现则散发着作者的智慧,能够打破生活的常规,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但从本质上来说,伏笔和突转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努力。前者是巧妙地使小说成为天衣无缝的整体,而后者却是要打破整一,形成断裂,以实现另一种艺术效果,因此它们很少被同时使用。但在晓苏的这篇《嫂子改嫁》中,我却看到了一个少见的特例。
  《嫂子改嫁》有两个情节的高潮。其一是嫂子在哥哥被抓走后,面临是否改嫁的选择时,竟然让小叔子杨文来替她拿主意。这个高潮的来临,是以一系列伏笔为铺垫的。虽然嫂子所嫁并非意中人,哥哥这次又出了事,嫂子改嫁似乎势在必然,因为本该难受的嫂子林小玉“似乎没有表现出什么痛苦和不安”,“仿佛被警察抓走的不是她的丈夫,而是一个与她毫不相关的人”,连杨文都强烈地预感到“嫂子肯定是要改嫁了”,但我们又会隐隐感觉到一点扑朔迷离。为什么呢?因为其一,杨文的哥哥杨武是个其貌不扬、品行不端的“癞蛤蟆”,可是林小玉却答应嫁给了她。小说在描写这一场景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林小玉点头的时候,杨文也在场,林小玉一边点头一边朝杨文看了一眼。林小玉看杨文时,她的目光善良温柔。”而村里的人也有这样的议论,觉得嫂子嫁给英俊的弟弟杨文才算般配,杨文听到这话时,虽然恼火,但心里又有暗暗的高兴。其二,嫂子要杨文来决定她是否应该改嫁,在这个场景中,“嫂子的眼睛里装满了莫可名状的东西,看上去像水又像火”。经过这一系列的伏笔铺垫,当杨文说希望嫂子别改嫁后,嫂子“苍白的脸上一下子铺满了红晕”,显然是很高兴这个结果。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就明白多了。杨文终于“明白了嫂子的心事”,林小玉也终于借着酒说出了“杨文,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当年根本就不会嫁给你哥哥!”、“如果不是你,我早就改嫁了!”于是,一个虽然出乎意料,但又顺理成章的高潮就这样借助着前面的伏笔和暗示被烘托出来了。
  但高潮过后,故事还在继续。没有改嫁的嫂子和小叔子之间欲望、感情的吸引与日俱增,也日益大胆、火爆。林小玉“突然变了一个人”,“以前她是文静的,现在变得开朗了;以前她是含蓄的,现在变得直率了;以前她是谨慎的,现在变得大胆了”。他们之间相互的挑逗和欲望的表露越来越直接,最后,终于成了“两个白花花的身子”、“缠在一起,疯狂地拥抱和亲嘴”,即将进入“极乐世界”了。但是杨文突然看见了床上哥哥嫂子的合影,于是整个故事急转直下,杨文匆匆逃跑,嫂子也在七天后改嫁,整个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这就是小说的第二个高潮。和前面的高潮不同,它完全是突转,前面没有任何预兆。杨文本来是腼腆的,但在嫂子的挑逗和自己欲望的支配下,他越来越大胆了,“两眼喷火,心跳如雷”,可谁又会想到最后他竟突然狼狈而逃,而嫂子也在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迅速改嫁了。
  伏笔和突转的同时出现,极大增强了这篇小说的嚼头。正像前文我所说的那样,这是两种相反的小说结构方式,产生的是相反的审美韵味。如今它们相互对峙,正像黑与白并放在一起,彼此加强了对方的效果,而且在对照中显出更丰富的意味。但它又不仅是情节的经营,不仅是技巧,更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既包含着追求本能欲望的本我的层面,也包含着克制欲望,顺应道德的超我层面。人就是这样两个层面的集合体,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分裂,从而也就产生许多痛苦。在这篇小说里,情节的伏笔和突转,恰恰对应着人性的这两个层面。形成第一个高潮的伏笔,是人的本我欲望的表现,它虽然隐晦,却顽强地生长;形成第二个高潮的突转,则出于人的超我道德观的作用,它像一道阀门突然落下,挡住了正在倾泻的洪水。伏笔和突转这一情节经营上的分裂所表现的,是由人的不同层面所带来的人性的分裂。这正是现代人的复杂之处。这种巧妙的对应一方面深化了小说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曲折的故事、生动的情节从来都要以对人性、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把握为基础,否则就只会是编故事的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