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对话式教学的原则

作者:林日萍




  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指在教与学中不是一味地获取知识信息,而是与学习对象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这里的学习对象,既包括人,如老师、同学,也包括物,如计算机,以及一切人化的知识,如书本等等。
  
  一、民主平等性原则
  
  民主、平等原则是对话式教学的首要原则。其中平等是态度,对话是途径,没有平等的态度,对话就成为形式主义。因而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愿望和机会,产生师生和谐的对话场面。湖北宜昌市特级教师余蕾在他的《闲聊语文》中提到:“他之所以对语文感兴趣,应归功于他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他常常在郊外、在江边讲琴棋书画,讲诗词歌赋,他一边讲,我们一边插嘴起哄,有时懂,有时不懂,所聊内容也从不考试,自然聊得轻松,聊得无拘无束。但渐渐地我们喜欢上了读书,喜欢上了语文。”这就是民主平等原则的最好体现,在这种氛围下,老师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激活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语言表达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既指对话形式的开放,形式自由;又指对话内容的开放,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话话题不能仅来自于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允许有自己的个体体验和理解。如我在执教《门外观球》一课时,最后设计了一个读者与作者的对话环节,其中读者提出了诸如“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既然你认为‘地球人从足球里能看见一个淋漓尽致的真的自身’,那么你觉得现在社会的人都是虚伪的吗?如何理解课题《门外观球》等等。”读者提出的尖锐问题在与作者的辩论中越辩越明,文章的中心越来越突显;再次是对话场景的开放,即教学对话不局限于课堂,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后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课堂结合,使对话在多元的开放性中体现其价值。特级教师余蕾曾提出冲破“教室的四壁”,走进生活,也是对对话场景开放的集中体现。
  
  三、过程生成性原则
  
  语文教学的师生对话,虽然也关注结果,但关注的重点却在于对话的过程,关注的是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对话实践、对话体验,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构建,在构建中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对话的情景,提供对话的实践,提高对话过程的质量,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对话中不断地生成与发展,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2003年8月在烟台龙口组织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教材备课研讨会中,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朱则光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文,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对话教学贯彻始终,其中提出了值得辩论的话题:面对功名和亲情,你是如何取舍的?学生对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一方认为应该接受功名,因为没有功名俸禄何谈孝敬双亲?一方认为没有功名俸禄照样孝敬父母,取得功名的人毕竟是少数的,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以孝为先、孝字当头,人人不都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得很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辩论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观点得到展示,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空前高涨。与会专家和参与教改的老师完全投入到课堂中,这一对话展示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了对话实践、对话体验,学会了对话,在对话中有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单位:山东威海市环翠区塔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