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陈惠霞 卢维凡




  广东省从2004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新课改要求“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核心,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与探究能力、创新精神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阅读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新课改的重头戏。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的过程。
  一、找准突破口,培养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项活动的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思考。
  1、突破口之一——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托载了人们的理想,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它虽然是虚构的实体,但却起着渲泄和补偿的作用,它会使现实生活中很难操作的东西实现,有时甚至更有魅力,更动人。它歌颂的真、善、美,能不断地昂扬人的心灵品质,不断地激励人民勇敢奋进,迎接挑战,开创美好未来。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命运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也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走进作品中去,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样,学生就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有乐趣就有兴趣,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并巩固,便会扇动阅读的翅膀在广阔天地里快乐飞翔。
  2、突破口之二——时代性强或内容方面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如第三模块《寂静的春天》是一篇介绍滥用化学药品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最终将影响我们人类的生存的科学小品文。环保问题是热点问题,而食品安全尤其是蔬菜安全又是家家户户都很关心的。倘若教师组织得当,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必定高涨。
  同时,新教材在安排课段计划和课程内容方面,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因此,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一些篇目,甚至由学生推荐学习篇目。
  二、真正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自求、自得方左右逢源。”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确,语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说到底是学生“悟”出来的。语文要实现从“把知识交给学生”到“为学生提供发展条件,支持学生成长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转变,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摒弃长期固守的机械僵化的以教师为主的串讲式或启发问答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实现由“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向积极探究的主动学习方式转变。阅读教学更要培养学生“悟”的习惯和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下面几点:
  1、在自读中感知、理解、领悟。
  文学是通过作家头脑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主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语言所塑造的形象不是直接诉之于感官的,而是首先诉之于思维。也就是说,文学的形象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而是由想象方能把握的。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做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具有开放性,不能是教师向学生的传递,学生被动、消极的接受,因为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在无意识却有计划地扼杀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等作出不同的多元的解读。
  学习文学作品,主动积极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自读中感知、理解、领悟。
  阅读教学,离不开“阅”和“读”。“阅”是默读,“读”是朗读,是出声诵读。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一篇文学作品,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通过默读,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若干遍,精彩的地方还要熟读成诵。在 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反复吟味作者的语言,咀嚼、消化、吸收,还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感知、去解读、去把握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作家的思想情感。如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如果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多次,再联系自己曾有过的失意、失落,与母亲的矛盾,就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史铁生当时的苦闷、绝望,他母亲的坚忍、伟大。
  2、在质疑、讨论(辩论)中深化理解。
  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意识既是形成质疑能力的前提,又是潜在因素。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当然,我们得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常见的质疑的方法有下面这些:
  (1)于不平常处设疑。如《守财奴》一文,当葛朗台看见欧也妮手里捧着他侄儿查理留下来的那口精美的梳妆匣时,他“瞪着金子的眼光”,“纵身一跳,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为什么七十六高龄的葛朗台身手这么敏捷?
  (2)在描写精彩处设疑。如在《祝福》中,鲁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地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眼睛?每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祥林嫂在生活上、精神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貌似不连贯处设疑。如《守财奴》一文,主要是写葛朗台怎样诱骗女儿的继承权,为什么要插入写葛朗台太太的死?
  (4)在次要情节、次要人物处设疑。如《塾学》一文,为什么要在侍女春香身上花这么多的笔墨,而且写得这么生动?
  (5)在表现手法共同处设疑。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什么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都通过出场描写来表现?
  (6)在前人成型结论上设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前人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宽宏大量,不计私怨。但文中蔺相如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从中可见,蔺相如不是不计私怨,只是把私怨放在国家急难之后而已,他还没有那么伟大。
  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坚信,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一定能养成凡阅读多问为什么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意愿,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不营造这种表现自我的氛围,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人的这种天性的缺失。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创设民主、开放的氛围,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教《寂静的春天》一文,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围绕“农业生产还要不要使用农药”这一主题,分正反方展开辩论。课后把辩论内容整理成综述,连同相关资料,办一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珍惜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板报。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何不多开展呢?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设民主、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一定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他们会逐渐变得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充满自信、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3、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设立“研究性阅读”园地,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推介研究成果。定期举办研究性阅读讲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学语文不同于学数理化,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我们必须有耐心。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抓准突破口,着力抓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单位:广东恩平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