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在悲声中读碑

作者:黄 晟




  当代知识观启示我们:知识的主体性是存在着的,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这群能感受、会创造的主体跑着掌握知识呢?在教授《读碑》这一课时,我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读碑》这一课的重点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为了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心灵之音合鸣,我决定创设与情感变化相契的悲乐氛围来渲染碑情,让学生体验碑中真意。
  一开始,我展示的是静止的浮雕图片,学生的回答是平淡的,只说从中读出了历史和先烈的事迹。接下来我播放了一段抗日战争纪实录音,音乐响起,解说员那悲痛激愤的声音、轰隆隆的炮火声、日寇军靴的踢踏声、妇女的尖叫声、孩子的惊嚎声、刺刀声、怒吼声混杂在一起,像受屈辱的国民在呐喊,这一曲悲愤的音乐在安静的课堂上显得格外刺耳。学生被吸引住了,他们静静地听着,感受着悲乐带给他们的震撼,声音停止,再问,学生的情感明显有了波动,有人说很气愤,还有人说心中涌起悲壮感,不能平抑。再结合文本,与作者同步体验以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参观完南泥湾烈士纪念碑后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情感变化。情境的适当创设,首先要找准与文本感情基调相吻的切合点,不能偏移,或远或近都会影响情境设置的实效。《读碑》的情感变化是由最初的崇敬景仰到沉痛悲壮,由静止图片到动态音乐,让学生将情感重心移到再次读碑的浓烈情感,这样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紧扣住了文本。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文本,丰富内心情感,悲乐成为了承载气氛渲染、情境构建的有效工具,代替了教师强硬的灌输,让学生心理发生震动、变化,进而深入理解碑意。
  找准切入点后,就应最大限度发挥出悲乐的煽情作用,在更深层面上,感受作者再次读碑时的复杂情感,让学生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经过斟酌挑选,我选定了《辛德勒名单》的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读“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时,将音乐慢慢推出,那沉郁悲壮的基调,缓慢深重的曲风,在听似平静的音乐之下,潜藏着情感洪流。学生受到感染,读书声更大了,感情更重了。音乐渐播渐大,学生的情感随之步步推进,在朗读“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时,与音乐声完全交融。最后音乐缓缓停止,在一挪一拖中,恰如缓缓降落的黑色帷幕,留给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果然有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悲壮感和巨大的使命感。烈士的鲜血犹在眼前,审视今天的美好生活,何等的来之不易!悲乐,在这里代替了教师空洞的说教和刻板的分析。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有了一份感动的情怀。悲乐,不仅充盈了他们的耳朵,涤净着他们的心灵,还让他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最大限度发挥悲乐的煽情作用,是指在群体朗诵时推出,若个人朗读时,则显单薄无力,虽符合但效果减弱,在群体朗诵时推出,让全体学生共同感受,同步体验,声音愈大,情感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在悲乐的播放中得到全面释放和有效提升,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的确如此。
  在悲声中读碑,并且学生能读出感情,读懂意味。关键是要创设合适情境,找准切合的音乐,并使之尽情发挥。新课改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心血,合理建构情境。这样,语文课堂就会绽放光彩,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现场,让他们真正成为新时代有智有能、有血有肉的接班人!
  
  单位:武汉市涂家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