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作者:边英华




  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中材料的信息朝多个角度,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列出更多的新信息,它是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地得出合乎条件的各种思维结果。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活跃。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从选择多角度进行审题立意入手,让学生就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辐射,尽量提出来源于材料的各种观点和论证观点的多种方式,以求达到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多项思维的目的。
  如有一道作文题:阅读下边故事,写一则读后感。“东汉时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儒子何不洒扫以待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有谈“薛勤敢于批评,善于诱导,实在可贵。有议“陈蕃接受别人的批评,没有反驳,也可属难能。”有言就陈蕃所言联想到纸上谈兵的赵括,批评爱说大话,不务实际的错误。还有为陈蕃鸣不平者:有说:“官家子弟,庭院有仆役洒扫,何须自己动手,然而,不也有人“扫天下”了吗?注重扫屋者,不是有很多人只关注“安乐窝”的富丽堂皇吗?再说陈蕃若为“扫天下”刻苦攻读而忘扫一屋,岂不对将来兼济天下大有裨益?怎能因一屋不扫,就断定“何以扫天下呢”?有人说“扫一屋”和“扫天下”并没有什么因果联系。“扫天下”不仅需要坚韧不拔的大志,还要有奋不顾身的大勇,更要有超凡脱俗的大智。为此,连寝食都往往废忘,何况“扫一屋”?扫屋仅需举手之劳,何人不能为之,又能给“扫天下”增添多少光彩?
  经过类似的写作训练,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观察的视角,怎样才能学会多视角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等等。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排忧解难,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他们不仅尝到了多角度观察与发散思维的甜头,而且初步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由于学会了多视角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大大促进了写作材料的积累。一位学生在学习心得中写道:“当我戴着‘多视角’的有色眼镜重新观察生存的世界时,我仿佛获得了无数只眼睛,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当我把‘多向思维’的目光投向自己,又打开了沉睡已久的记忆仓库,我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写作材料的‘赤贫者’,只是‘身在荆山不识宝’而已。”
  我们提倡多视角观察,多方向思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辨别、比较,练就“独具慧眼”的功力,以便在写作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人云亦云的平庸化状态,最终写出“独出心裁”富有创见的文章来。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是否能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整个高中阶段都应该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单位:河北廊坊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