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也谈通假字

作者:胡清华




  所谓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别字,即古文中通用的别字。某种意义的字,已有一个本字却不用,而借用另一种意义的同音字来代替,a这借来的字便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中当“聪明”讲的“慧”是本字,这里借用了当“仁爱”讲的“惠”。这个“惠”便是通假字,它是本字“慧”的同音别字。
  读古书最大的困难就是通假字。如果不辨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文意。有人把“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刘邦所说的“何为为我禽”,译为“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便是不明白“禽”是“擒(捉拿)”的通假字所致。可见掌握通假字,对读古书的重要性。
  产生通假字的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作时忘记了本字,或笔误写了一个同音别字;二是作者或抄写者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别字。这两种别字,前人开了先例(往往是名家),后人便跟着写,于是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便通用了,大家也都不说它是别字,而说成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有三种情形。
  一、完全同音的。如:
  ①“旦日,不可不蚤(通‘早’)自来谢项王。”——明天清晨,你不可以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②“虽董之以严刑,振(通‘震’)之以威怒。”——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他,用武力去镇压他。③“邹忌修八尺有(通‘又’)余。”——邹忌身高八尺多。④“曲终收拨当心画(通‘划’)——奏完一曲收住拨子对着中心一拨。⑤“亦曷(通‘何’)故哉?”——也是什么原因呢?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二、声母相同(双声通假)的。如: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我没有估计自己的品德与能力,只想给天下伸张大义。②“胡(通‘何’)不见我于王?”——怎么不引我去见楚王?
  “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有密切关系。一是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可以相互代替。如:③“舍(通‘拾’)瑟而作”——放下瑟直起身子。④“置之河之于(通‘岸’)兮”——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三、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
  ①“一厝(通‘措’)朔东,一厝(通‘措’)雍南”——一座山放置到朔州东部,一座山放置到雍州南部。
   注意:“同意代替”是就古意而言的,鉴于历史音变,某些通假字与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如:②“弟子趣(读qu,通‘促’,读cu)之”——徒弟去催促她一下。③“填(读‘tian’通‘镇’,读zhen)国家,吾不如肖何”——使国家镇定,我赶不上肖何。
  通假字中,仅有少数可以互通,而大部分是不能逆推的。如“蚤”可作“早”的通假字,但“早”不能作“蚤”的通假字。表捉拿意义的“擒”可写作“禽”,“家禽”的“禽”却不可以写作“家擒”。
  
  单位:贵州玉屏大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