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前预习
作者:张子兵
当然,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预习环节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朱自清的《春》第一课时为例,传统的预习要求一般为: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词语;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3、体会作者对春的思想感情。课堂上一般在具体讲解课文前的几分钟内完成预习检测。而新课标下的预习准备则要宽泛的多,至少还要增加诸如搜集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搜集有关描写春的名诗名句、名家名篇,了解春的季候特点,与本地或心目中春的比较等等,在内容检测上基本是贯穿整个课堂。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这些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效度。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许多学生忽视课前预习这一学习环节的现状,应先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切入这一模式。
首先,晓之以利。从教学开始的第一天,就要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高度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课前预习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重视起来。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来说,课前预习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提前掌握部分知识点,熟悉课文内容,降低课堂学习强度。传统教学侧重字、词、句的解析,现在则侧重于句段、篇章的把握,这样一来,字词的教学可能一带而过,文章的感悟没有几次阅读也无从谈起。二是能够发现文中疑问难解的地方,从而听课时能有所侧重。学贵存疑,孔子也说过“不愤不启”,带着疑问听课效果更好,这些疑问将是课堂讨论的重点,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课文中的难点。学生明白了这些,就会把课前预习当成搞好学习的必需,否则,课前预习就很可能会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其次,授之以法。当学生对课前预习认真对待时,要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预习,由进入新课的预习到进入新单元的预习,由每一课的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到作者思想的领会、有关句子意思的理解,再到相关资料的搜集等等,这是预习的层面;对于不同的预习内容,要让学生知道或翻查工具书,或通过检索因特网,或看阅读重点、预习提示、文下注释等获得解答,这是预习的途径;还有如何查字典、词典,如何查找图书资料,如何进行多媒体检索等,这是具体的技法。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教材自身的助读系统都是很丰富的,也是切合实用的。当初顾黄初教授曾对苏教版教材作形象的比喻说:有“单元教材支配表”为学生树“路标”,有“预习提示”“读中提示”为学生送“拐杖”,有“阅读方法和习惯”的知识短文向学生交“钥匙”,还编制了“单元自测题”给学生递“尺子”,这是一个羽翼丰满的助读系统。我们在重视课外材料吸纳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课本信息的获取。
再次,导之成习。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成为自然的素养。”学生掌握了方法,不代表就养成了习惯,从此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在初期,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具体指导,乃至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操作方法,更要严格要求,热情鼓励,课后也要经常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直至学生把课前预习变成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除此以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还要注意两点:一要时时予以预习引导,提前让学生明确下一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需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去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预习有方向,上课有准备,避免了学生课前准备漫无目的,课堂讨论热热闹闹,教学任务不能达成的尴尬;二要在教学中注意最好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按知识、能力、情感类别组合成相关的几个模块,鼓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只要经过认真预习的学生多能轻易地回答出相关问题,无一例外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未能做到课前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也将会有很大的触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全班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充分预习准备的,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师生双边活动热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达成快而有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单位:江苏灌云县小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