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张慧玲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课堂正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直接的渠道。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有相应的环境。人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造思维中的灵感往往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驰状态下出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
  1、教师要改变已有的学生观,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
  2、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待他们的不足。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发展学生的个性。
  3、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在黑板面前人人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学习的奴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情平等,被人接受理解的人际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收知识,发展能力。
  
  二、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的主要特征是多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其中“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求异思维特征,多方面地训练学生。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思维是紧密相联系的。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新奇事物总要主动地进行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好奇心、求知欲不仅是激起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突出表现是质疑好问,凡事寻根究底。作为教师在讲授每一课时,都要启发学生去质疑,对质疑多的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将会继续进行探索,久而久之,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可以说,质疑问题是打开智力大门的一把钥匙。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提倡、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2、以再造想象为基础,鼓励创造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必须开发学生的想象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过程是制作新事物,探索新关系的过程,“新”是它的魂,无“新”便无创造。而这个“新”是靠想象达成的。只有通过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才能在履行记忆表象的基础上提供这种“想象表象”,作为创造行为的目标。否则,创造思维就会因失去方向而终止。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想象力是一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工程。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创设情景,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获得顿悟,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想象咸亨酒店的格局,短衣帮的形象,掌柜的神情,从而感受到场景的悲凉,当时社会的人心势利;冷酷的现实和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从孔乙己出场时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中想象他的形象,感悟他贫困潦倒而以读书人自居、懒得出奇而又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的可悲性格和不幸命运。这种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想象和联想驱动积极思维,以自我感悟去理解作品的意义,不仅教学效果显著,而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训练了想象和联想,增强了对事物的感悟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如《石壕吏》一课的教学中,有的同学认为“听妇前致词”一节,诗意跳跃过大,语意矛盾。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我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文中只有两处写“吏”而题目却是《石壕吏》?老妇致词时,“吏”在干什么?“吏”可能说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话加进去,变成对话的形式,诗句还会有矛盾吗?这样,由于选取了新的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多方向、换角度去思考,从而由侧面解开了疑惑。语文教学要善于提出具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并启发学生去寻求更多的适当的答案。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只要有其合理性,就应加以肯定。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育这一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并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单位:河南商水县希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