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学语文

作者:冯玉玲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为语文学习注入了新的源泉。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下面我就“如何让语文活动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亲近媒体,让学生在网络中“找”语文,拓宽学习空间
  
  “亲近媒体”是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途径和情感激励的手段。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观察他需要的动画、图像,或通过网络的超媒体链接,迅速收集、存储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整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面。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请学生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本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好在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网址,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开展知识竞赛,最后再动笔,这样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活动结束还写出了很好的想象作文。
  
  二、倡导合作,让学生在研讨中“说”语文,展示自我才华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倡导。”基于这一精神,我们向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提倡分组活动,共同研讨,资源共享。
  比如:教学综合性学习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古今战争知多少”——查找战争事例,畅谈自我看法;二组“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寻访战争遗址,讲述英雄故事;三组“文艺作品与战争”——收集战争诗文,赏评作品得失;四组“铸剑为犁应有日”——辩论战争利弊,展开想象创作。这样的合作学习的确好处很多:第一,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往往能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和全班的群体交流,发言者都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交锋,这是对听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第三,可以培养全班合作精神。社会发展使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集体协作、自主解决问题的极好方式。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开展合作学习,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凸显自我能力
  
  课标还指出:“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一思想,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语文课程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因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走近自然,走向社会就是学生获得语文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因此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留意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不放过每一次的实践机会。
  我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去感受四季的魅力,去接受美景的熏陶,去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我把学生带到社会去参观、访问,让孩子们去追寻历史的遗痕,去捕捉时代的变迁,去领略家乡的腾飞……同学们感受深刻,一堂堂妙趣横生的活动课丰满起来了,一点点生活的素材手到擒来了,一篇篇作文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我还开展了多种亲近社会的尝试:如开展“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走向社会以后,感觉自己的视野变宽了,心灵感悟丰富了。
  总之,语文活动课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真正让语文活动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