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作者:桂珍秀
优化后的语文教学过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把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平台,让教师从教学舞台唱“独角戏”的演员角色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操作的活动者,学生也从观众席一跃成为探究知识、追求个性的参与者。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常发挥,他们参与协商,鼓励和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边想、边说、边演示,帮助学生把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恢复,他们在民主、友好、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自学、自讲、自演,不断尝试创造,体验成功,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课外,优化后的教学过程把它看成是语文学习的“新大陆”,课外是课堂的延续,课外为学习语文开拓了视野,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更是培养学生施展才华创新进取的大舞台。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第一步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根据学生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类型,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从教学形式上,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资料、动画、书报资料、CAI课件等,采用师生交互活动的方式,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
从教学内容上,要注意:(1)课堂问题的设置要体现阶段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让学生有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不断探究的兴趣;(2)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增大课堂信息量,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良好的教学情境建立起来了,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注意发现学生的新思维、新发现,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谈得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关系:教师不能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高不可及的人,而应该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在我们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学生,还要把学生当作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不会有架子。在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地多走到学生跟前,或弯下腰,或蹲下身亲切地与其交谈,比我们一味地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好得多。我们在上课时,不仅向学生提问,还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我们不仅纠正学生的错误,还应提供一些错误让学生去纠正。这样,学生就感受到老师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是自己学习的伙伴。
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会更喜欢老师,更喜欢学校,从而热爱学习,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究,创新的火花也随之迸发。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应以情感的真诚交流为基础。这是因为“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产生于情感之中”。情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共同的探求和体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自己的心灵去拥抱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不断创新的激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具体做法,要注意:(1)就情感取向而言,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宜珍视其中的创新性和建设性,摒弃求全责备;(2)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涉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自己探索求真的内心激情。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开展好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补充。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学生只有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思维才能更灵活、敏捷,才可能有所创新。所谓的“课内出人才,课外出天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设计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活动所必需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活动,并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在参加阅读、观察、比较、思考、收集、整理、设计、竞赛、表演、制作、试验、调查、编故事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尽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增加自信心、自觉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邾城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