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妙用

作者:李 岚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学生能喜欢语文吗?钟爱音乐的我就抓住学生爱好音乐这一契机适时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大胆地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中流淌。语文课便有了旋律、有了生气、有了情趣、有了美感,更富有磁性了,吸引着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来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音乐为导 营设情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精彩的开场白会对一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音乐导入则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如同注入一支兴奋剂,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如教《春》时与学生同唱儿歌《春天在哪里》,带他们走入课文寻找春天;播放雄壮的《长江之歌》来引领学生走入介绍长江知识的说明文——《从宜宾到重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用激昂的《好汉歌》导入;——用通俗易懂的歌曲导入,可直接快速地刺激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主动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音乐为伴 品读语言
  
  语文教学往往强调对课文的分析,从结构的安排、人物的性格到写作的特点等等,却忽略了对课文语言的吟诵品读,纵然是安排了学生朗读,也是匆匆而过。因而学生往往是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却回忆不起作者的妙笔生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许多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口齿不清、辞不达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通过配乐诵读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好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音乐为媒 情文交融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一堂好课也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通过音乐刺激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音乐也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余光中和席慕容的诗《乡愁》都用了多个意象来抒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但是学生们无此生活经历、情感经历,难以入境入情。而此时贝多芬的《思乡曲》涓涓流出,低沉、委婉、幽怨、缠绵,他们能不被感染吗?毋须多言,他们已能感悟到乡愁的味道,感悟到诗中那载不动的许多愁。文章分析就能水到渠成,学生的思想在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音乐为尾 意味无穷
  
  许多老师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为授课创立情境,但往往却忽视讲课的结束技巧,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就是简单地布置练习,并未抓住这一时机延伸和拓展知识。如果这时巧妙地运用音乐,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朱自清的《背影》深藏浓烈而深沉的父爱,当学完此文后,我建议同学们给父亲献上一首歌,于是教室里响起了《念亲恩》、《懂你》、《一封家书》等。音乐在荡漾,激情在涌动,这时的课堂是情感交融的课堂。学完《小桔灯》后,用《好人一生平安》收尾,祝愿小姑娘一家平平安安——音乐的恰当结尾使学生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了进一步的思想感悟,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
  
  音乐为剂 文泉喷涌
  
  其实,音乐就像一把打开仓库的钥匙,它能调整情绪,它能使大脑细胞兴奋起来。那乐句、那音符好象魔术师手中的金属棒,把大脑里贮存的记忆和材料涌动出来。所以,音乐还能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材料库的大门,寻找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命运》、《大海》、《愉快的假日》、《春之声圆舞曲》、《二泉映月》等优美的乐曲无不是写作的催产剂,它们激发学生们用笔记录聆听音乐的心动,抒发旋律带来的遐想,升腾写作热情。
  综上所述,音乐与语文有着内在的联系,它完全可以慷而慨之地走进语文课堂,使生动形象的教材更夺目,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更丰富、主动性更强、能力更高。同时,又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共享音乐、共享语文吧!
  
  单位:江苏无锡市雪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