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从课文中体悟生命意识

作者:吴峻松




  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环顾周围,人际关系冷漠、校园暴力、学生自杀、邪教杀人等对人类生命的摧残与扼杀屡有发生,而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本是体悟生命意识的最好场所,但是语文课上我们热衷的是主题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发现,写作技法的探究,充斥的是意识形态上的话语,对于生命意识,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观念被一些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等所遮蔽,生命这个神圣的话题,成了语文学习的盲点。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例子:马棚起火,孔夫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出深厚的生命意识。近在现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是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的生命观的体现。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体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意识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生命意识的好文章,例如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有关于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的,有从大自然的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取对生命意义理解的,有对弱小群体的关怀的,有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的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说利用现有课文,通过阅读这一语文学习重要环节,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和体悟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通过阅读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人教社原高一教材中的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许多教师只是从材料组织的角度进行教学,但这是一个关注人的生命,以人为本的典型事例。为了六十一个民工的生命,从医院到卫生部,从山西到北京,从普通职工到人民空军,都为之努力,这六十一位民工是我们的“阶级弟兄”,更是六十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这个抢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进行教学,就能把生命是最可宝贵观念深入学生心中。遗憾的是,新教材没有选用。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的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在另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对道悦“坐化”的否定,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其实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赋予人类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如何用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导致生命的夭折。生命无谓丧失,是对革命的最大损失。鲁迅先生鉴于这样的深刻考虑才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提出了自己“逃走”的策略。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的这样的行动,就会费解,以致误解。
  
  二、通过阅读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和新教材选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均是这类主题作品,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特别是《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你看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这是一个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的多好的例子啊。
  
  三、通过阅读揭示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生命摧残和扼杀
  
  封建制度摧残人,封建礼教杀人,在现行的教材中,以鲁迅小说揭露为最,《祝福》中有祥林嫂因为被逼改嫁而宁愿撞死的情节,这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扼杀生命的有力揭露。这一情节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即使分析也只是从祥林嫂对婆婆反抗的角度分析,具有反抗精神,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其实,这一情节最具典型地批判封建礼教杀人。祥林嫂为什么选择如此强力的反抗举动,不惜丧失生命?如果我们从生命意识的层面去作分析就会发现,封建社会为了维护三纲五常,是不惜牺牲百姓的生命的,而祥林嫂则为不违反封建纲常,宁愿死去也不嫁人,足见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封建礼教真是杀人不见血啊。在语文学习中能把这一点参透,对封建礼教的杀人才会有真切的理解。
  
  四、通过阅读活动激发生命活力,丰富自己情感
  
  现行教学体制特别是应试教学的弊病就是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和学习的机器,而不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积极地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1.开讲座,传授生命知识。人们习惯于开设文学讲座,为了灌输生命意识,把文学讲座和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把一些著名的作家的生命观,或在小说等文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作为讲座的内容,向全体同学讲解,使同学了解作家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动态。
  2.办专刊,写出对生命的感悟。随着阅读量的增大,生命意识也随之增强,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想对生命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欲望也渐趋强烈,写作的情绪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此时因势利导,把作文结集,或利用文学社期刊或班刊和团刊,把这些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予以发表,更调动情绪,激发写作欲望,生命意识必然增强。
  3.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代语文教学讲究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更多的是在课外的时间里进行。而关于生命问题正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极好题材,组织学生走出去,去调查周边地区的物种情况,人民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送有关部门参考。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从贱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轻视生命现象屡有发生,李洪志的邪教还在扼杀人的生命,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把生命意识的培养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使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要使生命更加灿烂辉煌的印记。
  
  单位:浙江上虞市崧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