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阅读教学中人文主义的培养策略

作者:李建明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使语文教学几近走进了死胡同。新大纲的颁布,强调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突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体现了新大纲语文教育观念的嬗变。
  新大纲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大纲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内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这些内容都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而深刻的阐述,也是人文主义教育回归的讯号。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性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呢?笔者有以下拙见:
  
  一、转变观念,树立师生人文意识
  
  现代语文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的阅读观念启示我们:阅读教学是构建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间关系。学生的阅读更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它不再是单纯的学生单方面被动接纳吸收的过程。
  学生是对话中的主体,在阅读中须注重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学会去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同时须注重自己个性的反应;对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在学生心目中,始终要明确:语文课本不是教本,是读本。
  老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不仅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帮助、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力,提高自身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用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去积极垂范化育学生,唯有用灵魂才能铸造灵魂,通过自身一言一行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在学生的阅读中担负起良好的向导作用。
  
  二、活用文本,积极发挥人文教育作用
  
  文本,绝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组合,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实施人文熏陶的工具。“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把文学作品当作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积极发挥人文教育作用。
  首先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塑造爱美的灵魂。“吹面不寒杨柳风”、“草色遥看近却无”;“佳木秀而繁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黄花天,碧云地”、“风霜高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水落而石出”。这是一年四季美景的描绘。“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对人间友情的讴歌……
  其次,借助文学作品激情育情,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细腻而丰沛,健康而真挚,成为性情中人。读《背影》而充分感受父爱之伟大,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读《臧羚羊跪拜》而感悟动物母爱之真谛,进而让我们珍重世间万物之生命。
  再次,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通过文学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培养生命观: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正确看待死亡:了解死亡、直面死亡、不畏死亡……
  树立自由平等意识:反对个性束缚、张扬自由、捍卫民主、力行平等……
  
  三、拓展空间,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的人文精神漫延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课堂阅读教学的最大成果并不完全在于课堂读懂了什么,还在于课后能不能再读,能不能从其它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作为老师,要进一步拓宽语文阅读视野,不应单纯地局限于课堂,而要善于把课堂拓宽,以课外活动(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等),研究性学习、综合写作等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与父母对话,与知名人士对话,与社会对话,构建一个完全开放、鲜活、富有人文气息的阅读大课堂。利用一切综合活动和社会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注重学生人文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默化养成和实践躬行,不仅仅让学生最终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关注人类、追求真理、完善自我的人,更让其感染周围的人,净化我们的社会。
  
  单位:江苏常州安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