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张宏泰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的阅读现状是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缺乏必要的质疑精神,阅读的作品科幻、武侠、言情较多而名著较少,而且没有恰当的计划,学生很少做读书笔记,针对以上情况,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阅读教学中倡导本色阅读
  
  教师的讲解过于繁琐,大大地剥夺了学生在吟诵阅读中探究思考的时间,从而逐渐地丧失阅读的兴趣。叶圣陶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而现在有些情况比叶老指出的还要严重,教学一篇课文,只是教师串讲分析,甚至一遍也没有读。这正是阅读教学难以走出低谷的顽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读为本。
  面对当今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应大力倡导本色阅读,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本色阅读中自主地探究、发现。倡导本色阅读的原因有:
  1、内容的理解需要本色阅读。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离开了本色阅读,只是听听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处,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内涵。
  2、对文章的感悟需要本色阅读。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是阅读教学追求的较高目标,也是读者对文字载体解读升华的最高阶段,它是读者与文字符号在反复阅读中撞击的火花和交流的结果。不是任何一个老师的讲授所能形成并得到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我总是注重让学生借助于本色阅读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
  3、阅读能力的养成需要本色阅读。阅读能力指读者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感知,并通过逻辑思维的分析、综合,由表层意思到深层内涵,由内容到思想到感情的领会、理解与体会,进而对文本内容、形式、作用、价值等作出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优劣与大小的品评鉴赏。在一次次的本色阅读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感受力和鉴赏力,即在阅读的训练中培育、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4、大语文学习需要本色阅读。人一生的阅读,在学校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课外。学生在学习期间阅读的也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选文。这种大语文阅读学习,要求教会学生本色阅读。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1、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学生,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向生活和报刊要文章,放手摘,放心学,放胆想,自由练笔。建议学生在文中空白处自由表达,还安排上课时间让学生上台谈自己的阅读成果,因此,许多学生对此投注了空前的热情,受益颇丰。
  
  2、发挥教师的导读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教材,作好教材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具体做法是:(1)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背景材料及作者传记延伸,如学习《刘姥姥游赏大观园》可指导学生阅读《曹雪芹与红楼梦》等文章。(2)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评论性文章延伸,如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时,可引导学生阅读《论〈阿Q正传〉》(张天翼)等评论性文章。(3)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同类作品延伸,或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延伸,或向不同作者的同题作品延伸等等。
  
  3、优化校园的阅读氛围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力极为重要。在学习风气好的学校,学习风气能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学生认真读书,即使是不努力的学生也会变得倍加努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整洁优美的校园和幽雅安静、浓郁的人文气息的图书馆,学生自然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4、营造家庭的阅读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阅读环境对中学生的阅读行为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扩大知识面,又增益学习的目的。
  
  单位:浙江绍兴县安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