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巧用“三点”扮靓作文

作者:杨先广




  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讲选材、立意、谋局、布篇,教师讲得枯燥,学生也听得厌烦。如果能另辟蹊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这样“三点”值得尝试: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渲染文章的动情点;指导学生处理文章的感悟点。
  
  一、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材料,并且有很多是新鲜的、独有的。但把它写入作文时,却显得很一般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他们没有写出材料的闪光点,没有把材料与众不同的、十分抢眼的地方凸现出来。只有写出材料的闪光点,作文才会显得新鲜、独特。要写出材料的闪光点,就要帮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其常见的方法有三种:比较法、追根求源法、换位法。
  1、比较法。生活中的很多经历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因人、因时、因地的限制,在这些相同、相似之处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只有进行比较,这种差异性才会明显,将其写进作文中才会让人耳目一新,才会闪光。
  2、追根求源法。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不刨根问底,写进作文就会泛泛而谈。如果我们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将其写入作文,那么我们选择的材料就会有深意。
  3、换位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可以不断变化角度(如站在对方的角度),或用不同的身份(如老人、小孩、父母、工人、农民、学生、商贩、病人、动植物等)来审视材料。只有不断换位,才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渲染文章的动情点
  
  在生活中能打动人心的、让人动情的,往往是那瞬间的动作或只言片语,或者是某个人与众不同的外貌、神态、心理感受等。在写作时就需要把这些瞬间的生活点滴写出来,让读者动容、动情。怎样写出这个点的情,我想需要用扎实的记叙、描写的基本功,适当的写作技巧,鲜明的语言特色来渲染。
  首先,在作文中必须有具体的事件、物体。它是读者感受情感的中介,也是我们渲染感情的载体。一篇文章只有围绕动情点来写叙事,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充溢文中。其次要有细节的描写,如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神态、外貌等的刻画,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的描绘,及事物所处环境的渲染,只有这些细微之处才能见真情。
  在渲染动情点时,适当的写作技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选择小事物、小事件、小细节表现大主题、大道理、大趋势的“以小见大”法;借助动植物表达情感、思想、看法的“托物言志”法;借助环境渲染气氛的烘云托月法;还有设置悬念法、尺水兴波法、先抑后扬法……使文章内容或娓娓道来、或热烈奔放、或含蓄隽永、或迭宕起伏,引人入胜,充满感染力。
  语言表达也同样重要,文章语言因文因人而异,一定要有特色。或清新典雅、或生动幽默、或含蓄质朴……当然,语言表达的特色非一日之功,需要平时阅读积累和练笔。
  
  三、指导学生处理文章中的感悟点
  
  我们的作文不仅是为描摹生活而进行的写作,而是为思考生活,创造生活而进行的创作。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体味情感,在情感中感悟规律,在规律中追求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作文的厚重感、责任感,才能使作文有高度,有深度,提高作文的含金量,提升作文的层次。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中要将自己选择的闪光点写成动情点,从中得到感悟点。怎样处理文章的感悟点呢?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运用联想,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层层推进,深化主题。“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荔枝蜜》),作者通过“透过”、“变成”由物而人表达了作者对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赞美。
  2、运用想象,由实到虚,由现状推断未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情感、看法。在《故乡》中,鲁迅用一幅缺少记忆中闰土的美丽的图画,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渗透暗示,由小见大,运用小材料、小事件写出丰富深刻的内涵。
  4、发挥理性思考,通过议论、抒情由表及里、从因到果,探求规律,深化中心。如《吾家有女初长成》的结尾,作者在记叙了女儿“初长成”之后,得出了“生命是无法制定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的感悟。
  闪光点、动情点、感悟点的结合,其实就是学生作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一篇文章能写出一个闪光点、一个动情点、一个感悟点,并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那么这篇文章在选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无疑是出众的,这样的文章也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单位:湖北房县回龙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