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

作者:郑国成




  [过程描述]水布垭镇位于清江南北,这里山川秀丽,风光无限,人杰地灵,气象万千。正在修建的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举世瞩目,恩施州最大的高山湖泊秀色可餐,水布垭人民用二十年、十万人马的血汗修建的长达四十八华里的水流坪水渠工程横贯悬崖峭壁令人惊叹不已。盐池河水下温泉吸引着中外众多来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是,由于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加上课堂教学书本知识的束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家乡如画的风景领略甚少。为此,我们利用初中二年级学习说明文之际,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热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局面。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初中说明文的典型课文,通过课文的解读,学生很容易理解事物的特征,并急于模仿写好家乡的景点。要学生写好一个事物的特征,坐在教室里异想天开是不成功的。为此,我们组织全年级学生,选定离校较为近便的水流坪工程,在水管所管理人员的引导下,用春游形式进行参观游览,搜集第一手材料。
  水流坪工程是把恩施州最大的湖泊水流坪的水源通过水渠送到清江北岸供水布垭两万人民的灌溉用水,1958年政府组织修建,1978年竣工,耗民工十万多人次,资金上亿元,全长48华里,沟通巴东长阳两县。沿途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穿越隧道三公里多,拱桥吊井无数,确属一个雄伟的工程。学生在游览玩耍过程中,为工程的精确设计,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赞叹不已,他们在向导的指引下,对工程的典型构造进行测量、计算,对地形地貌进行演示描摹,虽然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但兴趣盎然,相当部分学生对感受最深的景点当即成文,回校后,我们以《雄伟的水流坪工程》命题作文,首先组织学生提供自己收集到的素材,然后积累成册,学生作文气氛相当浓烈,作文的平均水平普遍提高。
  之后,我们在学习讨论《死海不死》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创作激情大发,纷纷要求走出课堂,亲自观察体验,真正能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色彩情趣。在经过周密准备后,我们浏览了高山湖泊——水流坪。水流坪地处海拔900米以上,而与它相依傍的清江河、桥河都在海拔300米以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们在游览过程中,走访周围农户人家,并在实地进行勘察推测。在创作中把民间故事传说与历史痕迹融为一体,运用地理知识所学解释地形形成的原因,如鱼得水,表现了一种大家风范。
  [案例分析]当今初中学生作文有几大通病,一是没有真情实感,枯燥无味;二是推砌他人产品,胡乱戴帽;三是写作素材欠缺,内容苍白乏力。除非不动手作文,一动手就是帮老大娘背米,扶病同学弄药,好像天天都有儿童落水又恰恰碰到了罗盛教。在批改作文中,有时碰到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但仔细究查,总造成遗憾,究其原因,大多是没有什么可写。
  果真没有材料可写么?答案是否定的。以上案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学习方法,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寻求到写作素材,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通过实践,学生有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作文中注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可谓是知识学活了,作文写活了。
  这样的写作素材无论哪一个地方都是有的,教师应深钻教材,找准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切合点,化知识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读了一篇好文章总有自己的感悟,甚至想象作者那样显示身手。这也符合自己学习探索的规律,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人公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就重视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把课文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次社会实践课就是一次有效的尝试。
  
  单位:湖北巴东县长岭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