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恰到好处》的说理技巧

作者:文 愧




  《恰到好处》这篇短文,写于1962年,是杨述针对人们思想中存在的左的倾向而写的一篇思想随笔。在它不足千字的篇幅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观点,阐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说理透辟深刻,针对性强,简洁生动,真可谓短小精悍。文章虽短,却令人难忘,这不仅是因为阐述的道理深刻,更主要是因为它那高超的说理技巧。你也许要问:高超之处在哪里?别急,且听我细说。
  
  一、引用故事,形象点题
  
  本文所要阐明的观点是“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而“恰到好处”这个概念是关键,但却很抽象,想说清楚,很不容易,因而,文章并没有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就展开论证,而是引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对“东家之子”的描写“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巧妙点题,既形象鲜明,又生动有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对“恰到好处”的含义先有一个粗略然而却鲜明的印象。那就是:所谓“恰到好处”,就是“稍为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都不行。这时,再提出论点就水到渠成了,不会让人有突兀的感觉。
  
  二、有的放矢,正反出击
  
  论点提出以后,就先列举演员表演、歌手唱歌、工人炼钢、干部做政治工作等几个司空见惯的例子,证明“恰到好处”了才是好的,从正面论证了论点“我们不管做什么都需要‘恰到好处’”,让人容易理解,乐意接受。接着提出了“‘过’与‘不及’都不好”的观点,为下一段进行反面论证埋下了伏笔。“恰到好处”的反面是“过”和“不及”,在接下来的反面论证中,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毫无目的地展开论证,而是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正如作者所说,“不及”许多人都知道是不好的,而“过”却往往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好的,说这就是“深”、“透”,是“彻底”,而文章所要批判的正是这种错误思想,“过”自然应是写作的重点。因此,作者对“不及”只是一笔带过,而在“过”上大做文章,先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然后,摆事实,以睡觉过多、劳动过累、过于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三个实例告诉人们,“过”了不好,接着又引用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的精辟论述加以佐证,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来嘛,事实胜于雄辩,况且革命导师也这么说,叫人怎能不信服呢?
  
  三、巧用对比,澄清认识
  
   通过前面的论述,人们对“恰到好处”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当时的人们受“左”的思想影响,对“恰到好处”存在着糊涂认识,往往把它与“折中主义”、“中庸之道”混为一谈,况且,从表面上看,这三者的确很相似。其实,它们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它们的区别。于是作者就抓住其本质,将这三者加以比较,指出“折中主义”是按自己的主观,把长和短、快和慢加起来被二除的东西,是一种主观上的想象,根本就不存在,当然更不正确,“中庸之道”的“过”与“不及”,是按孔子的标准来衡量的,也不一定正确,而“恰到好处”惟一的检验标准则是实践,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才是“恰到好处”,这符合马克思的客观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的。这样一对比,“恰到好处”到底是什么,不就很清楚了?孰是孰非也就不言自明了,还有什么可糊涂的?
  
  四、思路清晰,简洁精当
  
  本文按照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一路写来,思路非常清晰,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的论述,既使读者明白了什么是“恰到好处”,为什么做什么都需要“恰到好处”,又知道了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很容易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为了有力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精选了正反两组实例及列宁的论断作为论据,简洁精当,不枝不蔓,围绕论点论证时更是惜墨如金,以一当十,真正做到了要言不烦。
  
  单位:河南商水县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