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读〈伊索寓言〉》的结构特征
作者:胡 官 李文辉
《读》的体裁应当属于读后感之类,但写法绝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真是自出机杼,别有洞天。本文试图从研讨结构入手来破解《读》的微言大义。
一般的读后感是先写所读,再写所感,由读生感,感由读发。像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就是采取此种写法。而《读》却不如此。第一段似乎在漫不经心地谈自己的一点人生感想,谈年龄相差大小对长辈的不同态度,言谈中不失诙谐。然而再结合第二段来看,我们发现原来第一段是在构筑一个类比推理的大前提。综合这两段,这个类比推理可以表达为,我们可以在年龄相差极大的小辈面前卖老,几千百年前的古人就像这样的小辈,所以我们可以在几千百年前的古人面前卖老。在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之后,“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翻出了全新的意义,显示出作者的睿智和惊人的勇气——在此之前,谁敢对我们的祖先如此“不敬”?
这两段与《伊索寓言》还没搭上边,但作者的写作意图逐渐明显了,在第二段末尾对现代人的共性心理作了这样的揭示,“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种揭示,似褒实贬,寓批判于貌似褒扬的言谈之中,把矛头径直指向了现代人。那么,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为什么读《伊索寓言》能引起这些感想?因为它是两千六百年前的古人写的,到这时,就不能不令人豁然开朗,原来前两段关于古人与现代人的论述都在为读《伊索寓言》张本,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收放自如的本事。
这样,“这些感想”无疑是指代第一二两段内容。接下来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因为“它至少给予我们多重安慰”。“安慰”者,启示也。而这三大启示都是建立在前两段的类比推理之上的——两千六百年前的古人是很小很小的小孩了。我们现代人有多了不起!我们还是把那些浅薄的见解一一纠正吧。
前面三段可以作为一个大的部分,总写读《伊索寓言》的感受,用反语的方式讽刺现代人的所谓“进步”。
接下来用九个段落以九个故事为例,一一纠正了那些浅薄的见解。这九个故事(第六个出自《克雷洛夫寓言》除外)基本上是按照《伊索寓言》中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但由于作者的旨趣在于借伊索之酒杯,浇自身之块垒,是信手拈来,随手一击,而没有严格的考证,所以像引用的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在原书中是第二十二个,而第二第三个故事是原书中的第七第八个,大概是作者对那些处处要显示出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的“文化分子”最为痛恨,所以列在了批判之首。作者的这种不拘泥原著、随意挥洒的风格还有两个证据,一个证据是上文括号中提到的第六个故事“牛跟蛙的故事”出自《克雷洛夫寓言》,而不是出自《伊索寓言》;另一个证据是第七个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文故事与作者引用也有较大出入。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作者对现代人丑陋人性的批判,反而显得进退有据,挥洒自如。
这九个段落各段内部都是先简述故事,然后引申联想,从不同角度揭露现代人的阴暗面。第四段揭露出风头,第五段揭露假道学,第六段揭露不自知,第七段揭露往上爬,第八段揭露嫉妒,第九段揭露自欺,第十段揭露吝啬,第十一段揭露口是心非,第十二段揭露伪装害人。所有这些,可以一言以蔽之,狡猾。因此,第四至第十二段可以作为第二部分,以九个故事为例,纠正古人的“浅薄”,剖析现代人在狡猾方面的各种表现。
文章的最末尾一段第十三段是总结结论部分,也是解读全文主旨的关键所在。前面两部分虽有揶揄调侃,但不大细心的读者可能会以为作者在赞扬现代人的聪明与进步,以为我们的古人真的幼稚浅薄。本段开头提出“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为什么?因为两千多年前的成人给孩子们造成的世界要纯朴得多,而现在,许多人在狡猾方面不知进步了多少!如果现在的儿童还把我们的世界看成《伊索寓言》里的那样,“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那么,作者是不是像卢梭那样主张复古,是不是也厚古薄今?不,因为钱先生是相信进步的人,相信社会总会向前发展的。虽然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会越来越坏,但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因此,文中说《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实乃愤激之词。
本段采用对照式结构,在批驳卢梭的观点中指出现代社会不像寓言里的那样公平清楚,充满了诡诈。
综观全文,以类比推理始,以对照论证终;以肯定读《伊索寓言》始,以反对读《伊索寓言》终,相反相成,谨严有度,似褒实贬,暗藏机锋。在随意挥洒里动烛世象,在不温不火中展露出作家的匡世济时之心。
单位:湖南冷水江市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