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祝福》与《月牙儿》的比较分析

作者:阮媛媛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写于30年代;前者的主人公是农村妇女,后者生活在城市。尽管作者以及时代社会背景不同,这两篇小说都是文学巨匠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不朽的悲剧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
  首先,《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月牙儿》中的主人公“我”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同处于社会最底层。作为农民,祥林嫂处在社会底层;作为农村妇女,她深受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和毒害,处在底层的底层。作为城市贫民,“我”处在社会底层;作为城市中孤苦无助的贫民女性,“我”处于被侮辱被损害被玩弄的地位,也处在底层的底层。
  其次,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在思想性格上具有相同的闪光点——勤劳、善良、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非常勤劳。她拿的是普通女工的工钱,却“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拿着微薄的工钱,做着超过工钱价值几倍的事,“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祝福》)祥林嫂对生活的要求是何等低微!她又是何等善良啊!为了生存,祥林嫂先后进行了两次反抗。第一次是她在丈夫死后,从婆家逃出来。第二次是她在卫婆子的介绍下,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两次反抗都失败了。第一次被婆家抓回去,第二次最终还是改嫁了。
  “我”也是勤劳、善良的。在“我”小时候,爸爸去世之后,“妈妈整天地给人家洗衣裳,我老想帮助妈妈,可是插不上手。我只好等着妈妈,非到她完了事,我才去睡。”(《月牙儿》)多么懂事、多么善良的小姑娘!后来,“我用心地练字,为是能帮助校长抄抄写写些不要紧的东西。我必须有用,我是吃着别人的饭。”(《月牙儿》)在做女招待后,“醒来,我心中高兴了一些,我现在是自食其力,用我的劳力自己挣饭吃。我很早的就去上工。”(《月牙儿》)为了不出卖自己的肉体而靠劳力挣饭吃,“我”努力地与社会抗争。“我”的抗争也有两次。第一次是与妈妈分手。第二次是在离开了那个欺骗“我”的男青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了小饭馆的第二号女招待。但最后“我”的两次抗争都以失败告终。
  再次,祥林嫂和“我”这两个悲剧人物身上都有着思想性格上的缺陷和弱点。愚昧是祥林嫂性格上的弱点。她习惯于被剥削、被束缚的生活。一旦剥削轻一点,束缚少一点,她就满足了。祥林嫂认为丈夫死后,自己改嫁,没有从一而终是有罪的。这种思想是社会强加给她的,她思想性格上的弱点是由封建制度造成的。
  “我”本来是一个善良、纯洁、自尊的少女,后来变为自私轻贱的野妓。“我”的思想、性格是被那个罪恶的社会扭曲的。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中,“我”的堕落具有某种必然性。
  最后,祥林嫂和“我”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祥林嫂用自己的劳力挣得微薄的工钱,表面上看起来她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实际上祥林嫂的精神是不自由的,是被层层束缚、深深毒害的。
  “我”也曾两次用自己的劳力挣到过工钱。想继续挣下去的条件是要用身体伺候客人。“我”不干了,结果失去了继续挣钱的机会。表面上看“我”没有钱,但是有自由,因为没人管着。实际上不工作“我”就没有饭吃,只能饿死。而“我”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体,以暗娼为职业以外,找不到别的工作。
  《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月牙儿》中主人公“我”分别是鲁迅和老舍精心塑造的女性形象。两位文学巨匠对她们倾注着真挚的同情,同时也写出了她们思想上的缺陷和弱点,写出了这些消极东西在她们身上形成的原因。通过描写这两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引导人们正视社会的缺陷和由这缺陷所生的痛苦,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同时,悲剧还要进一步引导人们透过这些现象去认识本质的东西。”“激发起人们参与社会改革的热情、勇气和决心。”(《鲁迅文艺思想新探》孙昌熙等著)
  
  单位:湖北宜昌鄢家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