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

作者:徐仕军




  “语文”是一个令人费解甚至于很笼统含糊的概念,这已是不争的既成事实。学了多年语文的中学生冷不丁被问及“语文是什么?”,“学语文学了些什么?”之类的话题,或惶惑,或惊讶,或目瞪口呆。学生如此,语文教师谁又不有口难言。“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抑或语言文化?专家学者们尚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很尴尬,也很悲哀,千千万万个老师各自摸着石头过河,要把学生们带到哪里去?语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不是在教材教法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任务、培养目标等根本性问题需要一个学术性的权威性的清晰明朗的构架,语文学科的原点性问题不解决好将永远是困扰语文教学的根源。
  “徐特立同志曾说,语文教学的问题,近百年来未能很好地解决,叶圣陶同志也曾说,半个世纪未能很好地解决,可以看出它的复杂程度。”(提倡科学态度,反对危言耸听,刘国正——《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事实上,语文自命名之初即界定不甚明确、规范、严肃,让人难以形成明确、稳固的理解。即使是叶圣陶和吕叔湘两位命名当事人,语文学界权威的理解也都有些微分歧。
  叶圣陶先生在《答孙文才》一信中,对“语文”一词作了简要的说明:
  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恰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着重号为笔者加)
  叶圣陶先生后来又在《答滕万林》一信中,再次对语文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两段引言均根据《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中刘颖《语文教学:世纪末的尴尬》)
  据吕叔湘回忆“……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这门课,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当时有一位在里头工作的同志提议说,我们叫它语文行不行?语也在里头,文也在里头。后来就决定用语文这个名称了。但是,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文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因此,在小学里且不说,中学里头就有很多老师把这门课当作文学来教了。”(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2期)(着重号为笔者加)
  以上两个材料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以叶老与吕老之语文学界权威,尚且存在对“语文”解释上的分歧,难怪普通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科在命名及至语文学科性质,学科任务理解上的偏差、分歧甚至困惑,以至才有叶老《答孙文才》、《答滕万林》两封信。“语文”自命名之初,即已让人迷惑。
  2、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一门学科的命名应是一件极富学术深度,严肃而又权威性的事。叶老与吕老两位命名当事人在事后对命名的解释竟然存在分歧,说明“语文”命名是一种缺乏学术的科学深度与规范而较草率的一种行为。或者说这种命名本就不是一种学术行为。
  3、语文命名缺乏学术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以致让人难以形成对所谓之“语文”这门学科一种界定明确而印象深刻的稳固的概念,这是人们对“语文”的理解众说纷纷的一个重大原因。
  4、语文的问题由来已久,语文的命名没有成为一种开源发韧的学术行为,叶老、吕老他们并未借语文的命名解决(或无法也无意解决)语文学科性质界定等根本问题。而这么多年来,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总被局限在“语文”这两个字眼上,是不是蒙敝了我们审视语文这门学科的学术视野?我们总是在为“语文”这两个字作何解释而争论不休是不是太机械了?我们是否应该抛开陈见,了解语文的过去和现在,重新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就这样,以一个界定含糊有些笼统的概念——语文,一门学科给命名了。命名的随意性背后掩藏着更根本的事实则是从来(自古以来?)我们就对我们谓之“语文”的这门学科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建构起一门规范、科学、完整的学科门类。
  这门学科被命名为“语文”,不仅未解决这种缺陷,反而给日后语文界带来了更多的不便,加深了这门学科的含混笼统。名不正,言不顺,“语文”给人以多义而又含混的理解,对语文是一种伤害。当然,语文学界对语文性质缺乏学术性权威的界定,是语文界一片混乱的根源。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