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管窥

作者:况文志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普遍意识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素养、修养,也就是用道理去教诲培育人民大众,使之用真情用诚心去照着规划、指示或要求等去做。我们平时说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就属这个范畴。
  提高民族素质,需要全民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天职。语文老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接收知识时又接收素质教育,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教法,能为新世纪人才打下知识和素质的牢固桩基。
  
  一、语文课与素质教育
  
  语文课里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里有语文知识,两者结合,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这些众多的素质教育材料,投入到语文教学上来,犹糖溶于水,增添了知识的趣味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外延。
  在语文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国家教委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找到了方位和坐标。翻开语文书,《说明》中要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它既是语文课本的指南,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把素质教育浓缩到语文教学里,教育主管部门已有明确指示。语文老师应主动承担这一责任,发挥好龙头作用。这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必然归属。
  语文课本中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许多“课文提示”中也有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民族历来重视素质教育。古代有舍生取义的《孟子》二章,有爱国正直的《屈原列传》,有展望社会未来的《治平篇》,正因为我们的祖先重视,社会延续到今天,才有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图伟业。现代的素质教育材料,在课文中各有要点。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长江三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赞扬劳动者智慧的《景泰蓝的制作》;有百折不挠地坚持科研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有勉励青年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的理想》。这些课文中的素质教育材料,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便于直接吸收。即使其它国家也离不开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选入课文的有日本母子三人团结向上的《一碗阳春面》;表达俄罗斯人献身祖国的《致恰达耶夫》;抒发美国人对林肯总统哀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还有布鲁诺追求科学,视死如归,奥斯特洛夫斯基“为自己活着是耻辱”等等。尽管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但各国语文课上进行素质教育均是共同关注的话题。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素质教育材料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全面而剔透地展现在课文中,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素质是国民的本钱,忽视素质是忘本。因此,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恪守呵护它,这是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把好四关
  
  学生的未来,人类的命运操在老师的手里。老师把自己开垦的素质教育材料,经过积累、推敲和分析,融入到语文知识上去,让学生从你侃侃的谈吐中受到启发。要做到这一点,语文老师首先要过好自身关,然后把握好备课、讲课,讲完课后的总结关,抓住这四个关节点,才能完成好在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
  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关键。谁都明白,师高弟子强,兵强强一个,将强强一窝的道理。这里的“将”就是老师,高素质的老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素质教育是全能教育,教师素质高,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过得硬,学生才过得去。否则,我们的老师很难带领学生在竞争中迎得新世纪的全面振兴。
  备课时挖掘素质教育因素,犹如披沙拣金,安排在课文前的素质教育材料,对课文要有统摄作用。讲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一文,教师脑子里掌握的素质教育材料,经过筛选后,用邓小平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我的祖国和人民”来开启下文。安排在课文前的素质教育材料,三言两语,切中课文,以免材料过多,使讲课成为头重脚轻的畸形。
  授课时既要做到“解惑”,更要做到“传道”。穿插在讲课时的素质教育材料,信手拈来,让它自然地揉入到语文课上。例如,讲到《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时,用毛主席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国家的建设,规定自己不吃猪肉和鸡的事,使学生受到节俭朴素,振兴中华的教育。授课时穿插素质教育内容,犹如给课堂上吹进一股清新的风,让学生领略到微风拂面的感觉。
  讲完《崇高的理想》一文,联系江泽民同志“为科教兴国奉献聪明才智”的教导,这时的素质教育材料应熨贴地和文章中心相和。讲完一课后的总结,使用的素质教育材料与课文内容应在相互映衬比较中凸现课文内容。
  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在备课、讲课和课后总结时“嵌进”素质教育内容,这取决于老师平时的积累。这些零散的素质教育材料绽放在课堂上,让它变成锦簇花团,对温习过去的知识,拓宽学生思维,博闻多见,能起到催化剂作用,何乐不为?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上课似乎杂乱。这只是杂而不是乱,那些看似杂乱的材料,实则是老师酝酿后展现的结晶。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讲过“以切为贵”,它们只要有联系就够了。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语文老师应放得开,收得拢。如果依偎在原始的语文教学的襁褓中,这与当今教育是背离的。邓拓不是很“欢迎杂家”吗?这恰恰适应了今天中学语文教学“大语文”的气候。
  一堂课上,不时跃出几句海阔天空的话,闪现一鳞半爪的形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仔细推敲起来,依然或隐或现同课文内容有着某种关联。当学生接受了知识又对素质教育材料有了感受和愿望时,就会在心灵上产生折光。
  三、理顺三种关系
  讲课时,向学生传授素质教育意识,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是语文老师颇费苦心的问题。
  一是语文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材料是净化学生思想的辅助材料,它进入语文课,如同菜里的盐巴,汤里的味精,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接纳素质教育知识,以补充语文课的贫乏,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最终达到知识和素质“矛盾的统一”。
  二是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关系。由于素质教育在语文课上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前翻阅资料,斟酌落实,选择好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素质教育材料,用什么,怎么用,做到胸中有数。在授课中,将素质教育材料与课文知识巧妙地粘连在一起,给学生留下天衣无缝的感觉。至于课后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一言一行,广阔空间以及具体的落实,看它能否更鲜艳、丰硕,更能萌生巨大力量。
  三是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思想,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办学的宗旨。学校这块沃土,就要给学生提供养料,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使之茁壮成长。假如有了学富五车,而思想素质上是“文盲”,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上的败笔。教育就要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学生奠定好基石。
  在这诸多关系中,当老师的要练好对矛盾的协调和驾驭能力。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语文老师应当运用这个武器,完成好知识和素质的双重任务,玩好上课的“戏法魔术”。
  教书育人,抓好语文知识,打好素质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语文教师应该是排头兵,从自身做起,全身心投入,全国庞大的语文教师队伍,如果都能这样做,那么素质提高指日可待。经过素质教育的洗礼,强化国民的素质意识,人人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家构筑高素质的丰碑,以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辉煌。
  语文教学中掺进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永恒话题。这里只是我平时的感悟。鲁迅曾说:“我连自己也没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冒昧地借此收束,希望得到同仁的谅解。
  
  单位:四川遂宁市三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