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让语文回归生活

作者:宋建华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对语文的性质作阐释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鉴定,就十分明确地点出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
  在我的理解中,既然语文是交际工具,那么它就要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去,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与人交往、与自我协调、与社会融合,与自然沟通。既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就要对学生承担起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展精神世界、提高品德修养等方面的重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到生活的层面上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肤浅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
  第一,要有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和意识。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盯着学生眼前的考试成绩,不应该只盯着眼前的教参课本,必须有一个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大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它既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又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界定。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家庭也不是—个封闭的圈子,还要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络。其实,看电视也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我不反对学生看电视比如学生也许没看过原著《水浒》,但有很多同学特别是男生都知道“黑旋风”是谁,知道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一次考试,涉及到的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成语,男同学普遍答得好。还有网络散文,很美,图文声三结合,情理味一体化。所以语文老师一般不会反对学生上网络、看电视了。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些,就是社会。社会这个学习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际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这实际上就是学语文。社区、街道、城市无疑都是一所所学习语文的大学校。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有它的特性,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是为生活服务的。
  第二,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情感体验。
  这一点在新教材里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十分强调“积累”这一个词,要积累,就要接触,接触大量的活生生的语文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要积累,就要实践,在语文课堂、校园活动、家庭社会中去探究、发现和收获,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我喜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诗文和感人的事件,如《背起父亲去上学》、《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文选》等,目的就在于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感的体验,既进行语言、语感的熏陶感染,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化。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到过,写作的充实的内容在生活之中。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语文一旦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没有了实际内容,听说读写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活动。他就强调的就是生活积累、情感体验与语文教学的水乳交融的关系。新教科书在结构的编排、课文的选择上也是正体现了这种思想,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
  在教学中,提倡淡化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刻意追求把教学前准备的教案兜售给学生,不先入为主地设置限制学生的思路。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作为课堂重点,这其实是教参里都写得一清二楚的了。在教学过程中,我照例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生活实际,把贝多芬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体验他内心的痛苦,谈谈课文所表现的主旨,这时有学生说:“课文表现了理解是沟通的桥梁这一主题”。同时又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感动在于理解”,这是作者想通过贝多芬形象表现的中心。尽管与教参很不一样,但我当即对能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独特的想法的学生大加赞赏,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赏析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性,从而真正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动。这种思维和认识的独特体验是很有见地的。如果逐步积累起来,那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第三,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打通语文与生活的无间隔绿色通道。
  基于此,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时,要尽可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唤醒,不要让学生“主人”感缺失,要努力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
  因此,我主张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也可以展示才艺、显现特长。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综合性学习时,我选择的是“模拟面试”这一教初学课题。这一教学任务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围绕语文实践这一中心环节,力争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善思会辩、探究合作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五名应聘学生依次上台,展现他们的口才、文才和辩才,其中顾维娜同学还即兴唱了《七子之歌》,吴海龙同学表演了单口相声。这样围绕中心任务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我、释放自我、提升自我,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兴趣得到点燃,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放飞。
  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我充分利用好名著欣赏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阅读精美的诗歌散文。因为我觉得加强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之路。在开学之初,我让每一个学生至少上交一本文学名著,建立好班级阅览图书角,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有书可以借阅。同时,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看书,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决不霸占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名著,让文学去滋养、净化学生们的灵魂。我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认真读三篇自选文章,并人手一本读书笔记,留下读书的痕迹,写下读书的心得,并做好平时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评估工作。我想,如果这一活动得以长期坚持,那将使学生们受益无穷。
  
  单位:浙江浦江县郑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