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翻译过程中互文现象辨析

作者:樊 秀




  互文一般句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有对称的美感。我们往往会把“互文”同对偶和排比等混淆起来。因为,它们有着形式上的共同点。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辞格,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对偶是语义相关或相对,字数、结构相同或相近者之并举方式。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之语句成串地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格。它们都有句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等方面的共同点。对偶往往是互文,但互文不一定对偶,排比与“互文”的区别统统在语义程度和气势上,它的下一结构比上一结构要进一层,而“互文”只有互相补足,如不把另一边补出来,意义就不完备,只有补出了另一边的意义,‘文才互相备,意才互相足’。可见,互文需要前后补足,合解其义。对偶和排比虽也互补,但不必“合解”其义。
  《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从字面看,意为:“在东西叫嚷,在南北骚扰”,但真要这样理解就不准确了。这两句是互文,“东西”与“南北”是互为补充的,“叫嚣”和“骚扰”也是互相补充的,把两边的省文都补出来,即:“叫嚣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合起来就是“到处叫嚷骚扰”。但这与“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比起来,显然是后者更生动,更有气势。若不以互文解释,就可能割断前后语意,理解不准确。这样写,将官吏来乡间征税时,喧闹恐怖的情景描写得具体生动。这样分拆形成工整的对偶,不仅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而且具有形式美、韵律美的特点。
  类似的例子在古汉语中很常见。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把一个集市分成东、西、南、北四部分来说。集市上陈列的马具,本应和马在一处出售,不可能分列在不同的四个集市上,但为了表达的需要和预期的效果,便采用了这种修辞格,这样使句式简短有力,很有韵律。它的意思是:木兰为购买鞍马东西南北都跑遍了,也就是木兰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运用这种铺排手法,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了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而照字理解,就成了“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之所以分拆开来,是为了突出战事的紧迫性和木兰对参战的重视程度。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解为:“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多)年胜利归来了。”这就使人产生疑虑:为什么经历于千百次残酷战斗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之所以这样表达,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语言的简练。这两句诗正确的解释应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多)年,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如此,“互文”就是上文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而形成的一个合指义。通俗地讲,就是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单位:甘肃武威凉州新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