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新课改:品味过程更重要

作者:王 成




  以往的语文教学,每篇课文常是固定的模式,教者无创新,学者很乏味。甚至有的老师干脆将答案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背,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观。而从培训、实践新课程标准后,我们的教学出现了新的革命。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所以促进了我们教学的重心的转移,努力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呈现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为此我们注重实践自问自答、互问互答的合作探究情景模式。例如学习《爱莲说》的一个课堂细节就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
  生:老师说过古人很讲究“炼字”,特别讲究语言的和谐、优美。可是在“晋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一连用了两个“独”,我觉得犯了重复的毛病。
  师: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联系前后文讨论一下。
  生:两个“独”是表示只有自己和陶渊明的追求与普通人不一样。
  生:是的,是为了强调自己和陶渊明与“世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生:是不是还有一点儿两个人都很孤单的意味在里边?
  生:这就把周敦颐自己和陶渊明划在了一个阵营,把他们和喜欢牡丹的“世人”完全区别开来。两个“独”夹一个“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两个“独”字还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凉,“世人皆醉我独醒”嘛!(众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确实是,两个“独”字有浓重的意味在其中。可确实还是显得有点儿重复,我们可不可帮助周敦颐修改修改。
  生:晋陶渊明只爱菊。
  生:晋陶渊明唯爱菊。
  生:晋陶渊明单爱菊。
  师:可不可以改后面一个?
  生:当然可以。不过“独”字给人的感觉音韵很有力,汉字的形象也很挺拔,比“只、唯、单”等字都更有表现力,就不动它吧!(师轻轻鼓掌、颔首,表示赞赏)
  这样,通过学生品评词语产生疑问,老师举重若轻的处理;通过学生对对比写法产生疑问,老师点到为止的鼓励;通过学生对文章句段错位产生疑问,老师画龙点睛的启发,学生之间对课文的认识钻研达到了深入的层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教师用“心”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
  通过实践,我们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把“过程和方法”列为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应该有更深的理解。“过程和方法”之所以重要,就在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通过“过程和方法”去实践,去获得,去体现,更在于“过程和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持续发展。“过程和方法”是运用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的“软件”。所以,结论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而是教学中的一个驿站,过程中充满美丽的风景,是每走一步的动听跫音,即使结论不和教师的一致,也总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喜,也总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不期而遇……我们教师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教学生涯中,达到“岁岁年年教不同”的境界。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所以,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重过程、轻结论,努力实践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接班人。
  总之,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将摸索实践,实践师生与新课标共成长,同飞翔。
  
  单位:山东邹城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