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构建语文知识宝库

作者:金 泉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那么中学生到底应具备什么样的语文素质?如何培养语文素质呢?
  
  一、学会积累的素质
  
  从运用的角度看,中学生应具备广泛地采集构建知识宝库的语言材料的素质。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理之积也。中学生要做到文思敏捷,出口成章,非一朝一夕之功,非日积月累不可。积什么?①积累4000——5000个词语,因为词语是基础,根基牢固,才能撑起大厦千万间。②积成语、俗语、名言警句、格言、诗词,认识中华文化远源流长,博大精深,从中吸收营养。③多背佳作美文,采英撷粹,缀玉连珠。④多看古今中外名著,不断积淀,文学底蕴深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⑤加强知识横向联系,学会搜集整理,探求新知。当前的新知有关于人口、资源、环境、自然保护,城市开发,股票行情,信息高速公路,电脑克隆技术,卫生与健康,新知识日新月异,新信息雨后春笋,中学生不能孤陋寡闻,坐于小天地闭门造车,必须走出语文小课堂,进入社会大课堂,感受开拓者们抓住改革的契机,踏着生活的节拍,弹奏改变的旋律,描绘开放的蓝图,演绎着创业的春秋,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二、学会运用的素质
  
  从社会需求人才角度看,中学生必须擅长用语言交际,强化听说训练,提高语文素质更是重中之重。
  叶圣陶先生曾说:“不善听未必善读,不善说未必善写,故应当一把抓。”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正面临着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社交活动空前活跃,人际关系更加密切、频繁,一个人的听说素质越来越显得重要,现代语文素质就是要求学生能说会写,即口语能力和书面创新能力,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吕叔湘认为:“学语文能使人能说会道。”叶老又说:“语文既是口头语言又是书面语言,把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在一起就是语文。”可见,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当前教改中素质教育一大内涵。新世纪是人才交流竞争的世纪,更是展示口才表达能力的世纪。我们常说,舌战群儒,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娓娓动听等词赞扬能言善谈者,现代正是我国科学文化飞速发展时期,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席卷而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生产者科学文化素质,民族的根是民族的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的根是语文素质,语文水准的高低体现在交际的能力。温家宝总理在公众场所讲话善引用经典诗文,香港《文汇报》刊称“温总理处理事务的风格有三,其一不说外语善引中国经典诗文,体现一代平民总理儒雅形象。”总理古文今用,四海钦佩,才华横溢令人垂羡。他善口语交际,为莘莘学子爱学好学诗文作了楷模,他善谈口才魅力吸引并感召着广大青少年,增强了口语交流责任感,未来的中学生要做口语交际的巨匠,这是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它不仅展示着一个人的风采,更代表着一个人的品位、道德修养。文化素质高的人,口语表达能力即强,办事效率高。由此可见,加强口语训练,势在必行。
  
  三、开拓创新的综合素质
  
  从可持续发展看,中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应具备综合素质。所谓综合素质包括: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素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的素质,文章的欣赏与借鉴审美的素质,作文的创新与口语交际的素质,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的素质,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素质,继承发扬与开拓创造的素质。由课内阅读理解向课外延伸的素质,由资源开发到综合利用的素质。中学生只有具备综合素质,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他们今后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合作,竞争立于不败之地,为将来的生存发展创造优越空间。
  总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之责任,是立国之根本。实施科教兴国的远大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初中生抓起。
  四、强化语文高素质的途径,关键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化语文素质,应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语文教学成功之道,在于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读、乐说、乐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兴”的方法:一是依据学生的特点,诱发兴趣。因为学生的个性、志趣有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二是设置悬念引起兴趣。开头设悬一路铺陈,中间设悬调节情绪,结尾设悬,为下节课作铺垫。三是开展活动,培养兴趣。通过活动,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
  实践证明: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每位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善写者展示文采,善说者展示口才,善画者展示美术,善唱者展示歌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单位:湖北房县城关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