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古典诗词的三种化用状态

作者:刘 燕 周云波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它以其精炼含蓄的语言,深刻隽永的内涵,高超多样的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对这些异彩纷呈、光芒四射的古典诗词,我们如果只是学习而不进行运用,也就失去了学习古典诗词的一大意义。
  众所周知,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说明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其实,王国维对这些词句的引用是对其进行二度创作,通过改造创新,另出新意,为我所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研究并掌握古典诗词的某些规律,即可古为今用,他为我用,使自己的文章显出生命的亮色。下面仅从古典诗词议论、抒情、描写的规律方面进行概括,以求抛砖引玉。古典诗词议论、抒情、描写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状态
  
  如果今人和古人的写作内容基本相同,或者是原诗本身就阐发了某种哲理,而引用者与作者的表意又基本一致,这就属于原始状态。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哲理诗中。例如,白居易的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比喻事物的真伪,人才的优劣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再如,白居易的诗句“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意在说明要慎辨真伪,勿为假象所惑。再如,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此诗,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活水常来,来暗喻人之心灵澄明,得时时充实新知,也可用来赞美说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或者说明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写出激动人心的作品。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要表达上述意思,我们就可以直接引用,保持其原始状态。
  
  二、扩展状态
  
  原诗本来也在表达一种感想,但它只是即事生议,或即景生感,局限于某一特定对象、特定领域,引用者却从中悟出一种哲理义趣,并将其扩展,推绎到各个领域,这就属于扩展状态。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写景诗中那些议论性的句子里。例如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原诗是写王安石登飞来峰生感:人站在最高处,什么遮障都没有,纵目远眺,大有志得意满之慨。王安石提倡新法,新旧党争激烈,此诗似是在说:宋神宗信任他,再没有反对他的人阻挡反对新法啦!现在我们运用它,则可以赋予其普遍意义:居高则能望远——居于历史的高处,时代的前列,则能辨明一切,无所畏惧;或者说,学问思辨的基础深厚,自有真知灼见,就不会被流俗的妄语邪说所迷惑。再如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诗是咏草诗,写草的坚韧顽强和永不消灭的生命力,揭示的是一种自然规律,而现在则可用来写永远坚韧不退缩的生命力,或者用来形容那些永远无法消除或无法抵抗的顽强势力。又如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原来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而现在我们运用这句话的时候就可以赋予它多重含义:阅历丰富,一般问题都不在话下;要求极高,一般对象都不屑理会等等。
  
  三、迁移状态
  
  原诗意在此,可引用者却意在彼,这就属于迁移状态。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写景、叙事诗里那些描摹事物形象的句子里。如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原诗是写成都春夜雨景,今人用来比喻因势利导,做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再如叶绍翁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原诗是写主人无法把满园的春色都关在里面,一枝盛开的红杏探出墙来,极写春日风光的旖旎艳丽,现在则通常用于比喻新事物茁壮成长,又常用来比喻妇女的不守妇道。又如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写冷瑟萧索的秋天里,百树凋落,万叶飘飞,枯条中唯见茫茫大江滚滚而流,景调高阔苍茫,意味气势悲凉雄放,本来从大处写秋景,暗含慨叹人生易老的意思,现在常用来说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规律。
  当然,古典诗词中具有以上特点的诗句不胜枚举。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特点,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探讨运用古诗词的规律,即会提高其文学素养;将其合理恰当地运用到文章当中,便会使文章生动形象、意蕴深刻,自然也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单位:山东荣成市第三中学;荣成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