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新课程环境下课外阅读指导

作者:林敏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但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和指导工作,那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一、阅读方法
  
  当学生手中捧着一本本课外读物时,学生怎样阅读才能促进语文效益的整体提高呢?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从解决疑难字词、摘录好词好句、背诵优美句段、写读书笔记、运用和创新这五方面着手会更好,它们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其中前三方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后两方面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下面从这五个方面介绍阅读方法:
  1、运用字典解决疑难字词。我认为学汉语要认一定数量的字,识字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要随时记录下来,自己动手查字典,注音释义,自编识字教材。通过这项活动能增加识字量,丰富词汇量。
  2、摘录好词好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学生在笔记本上按照分门别类登录不同领域的词汇,专门摘录优美的句段,有利于记忆和运用。例如,陆蠡的《囚绿记》与颜色有关的词语,有“茂绿”、“嫩绿”、“柔绿”、“苍绿”,学生可以在颜色绿这个领域中摘下这四个词语,并对这四个词语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词的异同中进行思维训练。又如冰心的《傍晚》一诗中,对傍晚景物的描写十分形象,“花儿开着,鸟儿唱着,生命的泉水潺潺的流着,太阳慢慢地落下去了,映射着余辉……”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语句及出处,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语言,为写作积累素材。
  3、背诵摘录下来的优美句段。重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在这方面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必要的背诵是储存、积累语言和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汉语言学习的有益的传统经验。学生背诵所摘录下来的优美句段,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写读书笔记。为了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要求学生精读文章之后,写读书笔记,内容可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结构特点等,或者是写心得体会,并不要求写方方面面,可以写自己的独到见解一面。例如,学生读了沈从文的《边城》后,有的学生喜欢边城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有的学生向往在翠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有的学生对老船夫的同情,有的学生欣赏作品中的质朴清丽,含蓄自然的语言等。
  5、运用和创新。运用是指仿照作品中精彩的片断或有特色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创新是指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一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涵、思想感情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引申、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文章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例如有位学生读《边城》之后,批判了汉族“父母之命”的婚俗观念。他于是把文章后部分的内容改成“翠翠与傩送为了美满幸福的婚姻与汉族传统婚姻观念进行坚决地斗争,最后终于成功了。”运用创新可以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掌握了选题、搜集、筛选、利用资料信息,形成自己独到、合理观点的初步研究能力。
  
  二、阅读过程
  
  阅读的第一环节是自读作品。自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感知、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学生必须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做到“三画”。一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画下来,加以批注;二把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画下来;三把自己认为欣赏的段落画下来,并背诵这些优美句段,还要在自读笔记上写出鉴赏、评价、感受之类的内容。
  阅读的第二环节是研讨作品。研讨是在自读基础上进行群体交流、相互质疑启发、深化理解、扩展思路的过程。该环节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在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此次交流不求见解深刻,论述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时间进行交流。第二步是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提供几个课题作为范例以供学生参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课题(四人小组,要求每组提出一个课题),利用课余时间或阅读课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每个小组必须完成一篇研究论文。第三步是组织学生再次交流研究成果。先由班级推荐一组优秀组的代言人在班上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再由小组点评这个课题得失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最后小组根据点评精神修改本组的研究论文。第四步是师生共同搜集、整理优秀的研究成果,将其汇编成册,作为资料保存。
  为了便于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同一时期内阅读同一本读物。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每天中午到校至上课前辟为阅读时间。
  
  单位:浙江泰顺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