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作者:潘伟丽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加强诵读,认真体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意。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而且经过视觉、听觉的刺激,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的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和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举个例子,经过朗读训练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念到一定句式的句子时,他们会自然而然按句式的要求一气呵成,念出声调,读出语句的感情色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朗诵可以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文章的语感。
二、精心揣摩,深入理解
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鲜明,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和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和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要学会理解文字表达深层的含义。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如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世界啊!”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寂静”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并没有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三、加强实践,能动参与
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如宗璞笔下的“西湖的绿”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绿的盼望和回味,无疑是学习《西湖的绿》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所以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而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人们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惟一条件。语文教育要建立一个开发系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四、听说读写,养成习惯
良好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叶圣陶明确提出“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初步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五、发挥联想,被领意会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和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艺术创作往往是藏锋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阅读文章,一般可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对那意义深层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从而欣赏文字的精妙之处。如教《白杨礼赞》,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课文语境,仔细体味“力争上游”、“笔直”、“紧紧靠拢”、“淡青色”、“倔强挺立”、“对抗”等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挖掘这些表象的隐含意义及相互作用。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也有必要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阅读中的语感教学要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下,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以语感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只要重视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阅读效果。
单位:浙江宁海县跃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