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激发阅读兴趣 优化阅读教学

作者:徐 升




  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可以说,它是人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沟通,是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其根本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会文本深刻内涵,在感受文本的同时,受到文本内容的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起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具体表现为对文本解读的概念化和机械化。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和教参是文本解读的专家和权威,学生没有也不可能进行阅读创造,只是一味“拿来”,根据老师概念化的解读去全盘接受,而老师也只是照搬教参现成的东西,很少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老师无创造、无激情,学生更是无激情,无情感体验与创造,最大的成果便是考试少失分,但却扼杀了学生阅读中丰富的想象力,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也是对阅读教学的亵渎,严重违背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积极从事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这种深化中,有效地提高自己阅读的效果和水平。那么,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应该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欲望。
  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方法各种各样,本文只试举部分:阅读教学中,一是提出一些具有启迪性、激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意识。二是拓宽教材教语文,新编教材的思路、课文内容、单元提示、补充材料、语文活动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其中入选文章大都文字优美,内容丰富,语言形象,值得我们指导学生认真地学习与吸收。如学《木兰诗》时,分角色、感受木兰不辞劳苦、代父从军、战绩累累,不图富贵的中国女英雄气概。进入角色体验真情,感悟更深。三是主动参与“学”语文,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并让他们感到阅读的成果。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人类好好学习的愿望。四是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如文言文的阅读,学生大多只关注词语意义,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其语言精炼典雅的特色,学习名家名作高超典范的写作技巧。五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追求新奇是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师上课应“常新”。六要开辟阅读教学的第二课堂,举办多种形式的语文阅读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对联集锦、搜集民间谚语等。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善于把握好思维的方式。
  
  三
  
  学生的阅读兴趣渐被唤醒的同时,阅读指导也应及时跟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首先要培养好的预习阅读习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课前阅读提示可以看,但要会看,要在学生对文章作了充分的阅读之后再看。因为提示可以让学生产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对文本的理解,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其次要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比如一可以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二培养圈点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疑问及时划出,有可借鉴之处及时标出;有感触处及时写出。三培养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将书读薄,做摘要,抄优词美句;四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五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习惯。汲取别人的心得与经验,丰富自身感悟。
  当然,学生要养成好的习惯,需要他们的认真、努力,更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的鼓励、指导。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运用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水平自然会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自然也就顺利了。学生素质有提高,“实用性”也能得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即顺利完成。
  
  单位:安徽阜阳师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