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作者:张宝玲 毛仁庆
一、精心备课,设置问题
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操作不当,学生有可能成为课堂学习冷漠的旁观者,课堂效果收效甚微。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我认为首要的任务是:精心备课,设置问题。
只有精心备课、设置问题才能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问题设置得好,才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不断地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比如学生们一般认为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只要熟记注释,了解大意,理解思想感情即可。但文言文的教学若能精心设计,也能打破平时教学中沉闷的节奏,使课堂有张有弛,有疏有密。我在教授《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在整体感知这个板块中,用“美”“乐”“奇”三字带动全篇,纲举目张。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你能对一个景点用这样一个句式“这里的——美,你看——”给我们描述一番吗?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美好的遐想,纷纷踊跃发言。设置的第二个问题是:桃源是美丽的,也是欢乐的,男女、渔人、老幼各有所乐,他们分别为什么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谈。这种“记者”访男女老幼和渔人的形式,让学生能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理解桃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社会生活。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老师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这三个板块相辅相成又各成侧重,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也有话可说,思维训练灵活丰富。由此可见,问题点设置好就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小组讨论,提出质疑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口说,可采取小组讨论,提出质疑的方法。它可以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比如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找出课文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讨论解答;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探索,去理解,比老师的生硬灌溉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个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授之以渔,拓展延伸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也应该以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上可大量采用“授之以渔,拓展延伸”的方法。
教《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用词造句的角度评价课文,先总括指出这篇故事的语言十分简练、传神,富有表现力,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来欣赏,然后老师可做示范如:“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了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环境十分险恶。“顾”“奔倚”“弛担持刀”一系列动词写得好,表现了屠户在险恶的环境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最后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评。
通过这种方法,教授学生学会怎样评点文章思路,评点文章语言,他们在自己评点时闪现出的真知灼见,那些智慧的火花让老师喜不自禁,何愁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不到提高呢?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方法很多,除了让学生动口说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编排剧本,亲自去演。如《皇帝的新装》、《花的话》等文。诗歌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多动口去读,读出诗歌的节奏、轻重、情感、意境。动口唱,如《乡愁四韵》、《沁园春·雪》、《明月几时有》等文。甚至可以让学生去动手写,写一些小美文。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多动脑筋,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真正地落到实处,我们课堂教学一定会演绎成学生人生旅途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单位:湖北襄樊四中义务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