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课堂呼唤真正的教学智慧
作者:汪 涛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训练:“一( )蚂蚁,一()甲虫。”
孩子们的小手高举如林,应答如流。
“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笑声中“标新立异”的6岁男孩子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
“嘘——”年轻的老师将右手食指放在嘴唇。教室里顿时寂然无声。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面颊。
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没错!”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
接着老师神采飞扬地为大家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60多岁的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 一管柳子树 一顶太阳 一巴斗骤雨?/可不可以说/一株柠檬茶一顿雪糕 一亩阿华田?/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伞 一束雪花/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可不可以说/龙眼吉祥 龙须糖万岁万万岁?”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看完这个课例,我们不禁为这位老师表现出来的宽容和教学机智而喝彩,师生间平等的相遇迸射出了知识和情感的火花!可是回过头来再想想,另一种味儿却油然而生,疑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标新立异”的小男孩“杂音”的出现是偶然还是事先安排的?老师眼含情、嘴含笑的神情,轻抚小男孩的动作,还有小男孩的满怀自信,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吗?老师神采飞扬地背诵《可不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还是早就准备好的?如果,只是假设,这一切都是老师课前设计好的,孩子们笑了,我们还能笑得出来吗?多年以后,小男孩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后,心理会产生怎样的波动呢?
其实,类似情况在眼下语文公开课、评优课中比比皆是,数见不鲜,一个个“恰到好处”的提问,一个个“巧妙绝伦”的回答,既展示了学生的素质,又展现了老师的水平,学生鼓掌,听课者动容,授课者自鸣得意,殊不知,大家都被“愚”了一回。有些专家把这种形式的课堂形象地说成“作秀”。课堂上“作秀”,不知能“秀”出什么东西!由此,又想到了钱梦龙老师那则“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的跳鱼儿”表现出的课堂教学机智的经典美谈,它与这种单纯地为精彩而精彩的“作秀”有着明显的区别。
叶澜教授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什么?它不是知识,不是常识,不是聪明,不是经验,它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样普照,比珠宝珍贵,比朝露难留。林语堂先生说,现实+梦想+幽默=智慧。由此看来,教学智慧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感悟。作为一名启迪思想、明心成智的语文老师来说,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文学素养,这是必需,还应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深邃,而非卖弄;同时,深刻把握教材,胸中有书,烂熟于心,真情流露,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灵感,表现出优美的教学机智。正因为这一点,钱梦龙老师才能把“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的跳鱼儿”与闰土的性格及文章的主题巧妙的联系起来,让人至今回味不已。教学机智是无法计划的,是没有规则的,教学机智受见解支配的同时又依赖于情感,它表现为对学生的体验的理解,它保护那些脆弱的学生,它防止伤害还使伤口愈合,教学机智将小事变得有意义,它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永久的痕迹。
愿每一个语文老师充满教学智慧!
单位:江苏句容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