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喜看学习方式的变化
作者:孙国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好提问题的习惯。如教学《社戏》时,学生提“为什么说‘其实我们这白蓬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蓬的船在一处’。”这样有价值的发人深思的问题太多了,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从中收获许多,同时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查漏补缺,正所谓“教学相长”。
二、丰富了想象
文学创作的灵魂是想象,科学发明的前提是想象,如果哪一天人类的想象力丧失了,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灵活运用课内、外教材,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绿荫掩映的小院》时,文章其实就讲述了如何进行想象阅读,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内容。在后来的《蒹葭》和《幸福》这两首诗的学习中,学生们硬是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三、学会了合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早已烂熟于心的古训已是学生们普遍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像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这一块,很多内容一个人很难完成。如“策划元旦联欢会”,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也需要同学们分组讨论来完成。当然这种合作是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四、体会到体验的乐趣
在学《卖油翁》这课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去表演,分别用了古代和现代两种形式,同学们就在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种上台表演的体验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朗诵这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形式又让语文好似披上了一层美丽的柔纱,让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在教学《走一步看一步》时,我和一位朗读较好的一位女生向大家示范朗读了文中“我”和父亲的一段对白,博得了满堂喝彩。在接下来的自由朗读时间里,学生纷纷找同伴来朗读这一部分。学生的肯定和效仿说明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这也说明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这一方面初见成效。但这些变化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我希望今后学生在主动性和独立性上有更大的变化。
单位:武汉市三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