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绿色教育与语文素质

作者:张茂贵




  汉语言的快速发展、广泛交流和新课标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书本教育,而是融自然、经济、科学为一体的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宗旨的大语文教育。于是,具有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学过程民主性、教学内容广泛性与应用性,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绿色语文教育应运而生。它顺应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新的教育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群体之间多重的网状关系。现代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的事实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并强化交流意识:A、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内在变化,不重分数,重学习动机。B、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重视交际的过程。C、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合作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D、从封闭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
  绿色语文教育以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互动作用,大胆求异的创新精神,编织引导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多重网状关系,为我们探讨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开创了新路。具体操作规程为“一二三工程”,即一个基础,两个动力系统,三种手段方法。
  1、一个基础——新型师生关系
  以建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在绿色教育的要求下,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让学生有多说、多听、多写、多做的多方锻炼,有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训练。此做法不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正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要强化交际意识,做到前两种转变。我们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问、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取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惑,并借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成师生共识,以取得最佳效果。
  还要强化交流意识,做到后两种转变。我们应努力做到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双向交流过程中的接受者与发起者。从这个角度讲,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我们在接触学生时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要乐于、善于主动地与学生交流。为此我们应尽量做到A、相互欣赏,这是做好一切事务的前提。B、蹲下去看人,坐下来交流,摆正自己的位置。C、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交流、多质疑。D、采用多种方式,如早读交流,作文面批,因材施教等,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真正落实到实处。
  “变则通”,有了良好的交流,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语文素质的提高便有了可靠的保障。
  2、两个动力系统——激励性动力系统与兴趣性动力系统。
  A、激励性动力系统: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是对人的动机的一种激发,是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即在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量,促使学生发挥潜力,主动探求。因此我们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启动激励动力系统,即展现希望——表现鼓励——体验成功。
  B、兴趣动力系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圣人贤者为我们留下的最通俗又最宝贵的教育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多做创新设计,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全方位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三种手段——情境感染法;学习实践法;榜样示范法。
  情境感染即情感心理交流过程。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
  学习实践法即安排学生亲身实践,组织学生激烈竞争。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所以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具体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中,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让学生将学得的知识重归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榜样示范法即高尚人格、高深学识、高超教育艺术的影射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教师要注重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广博丰富的知识积累,流畅标准的语言表达,娴熟美妙的写作技巧,崇高的人格魅力来吸引我们的学生,影响我们的学生。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实施绿色教育,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高效训练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单位:山东蒙阴第一中学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