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新课标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作者:李 勤




  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积极地、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个性化人格的一种学习活动。随着新课标的广泛实施,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怎样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怎么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怎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点认识。
  一、使学习理念充满民主性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灵动的心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因而教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着力构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自由思维空间的关键。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从而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使学习内容多些生活性
  语文学科生活化、大众化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实施需要时空的延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生活中,生命的体验得到充实和丰富。寒假里学生们有一道这样的作业题:“话说春联”。说春联什么,如何查找资料,应有怎样的计划,活动怎样实施……一连串的问题由各小组(10人一组)自己拟订,自己解决。春节过完,学生们研究的一些问题还真让人始料不及:春联有多少种贴法?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什么?春联分为哪两幅?有的同学还知道了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比喻法、拟人法、问答法、衬托法等等。活动汇报课简直就是一台“话说春联”的专题晚会。一次研究性的活动,让学生们学到了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才能真正的等同起来,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使学习空间具有开放性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如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抓住宇宙是运动的、物质的,无穷无尽的特点,设计问题“宇宙里除了恒星外,还有其他么?”当然还有很多,彗星、流星云、月球……学生们上网,到图书馆找资料,将自己喜欢的星体介绍给大家。这样开启了学生探索宇宙星空的奥秘,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打开了学生探索的大门。
  另外,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培养起一种开放性思维。学生们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个人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答案是惟一的”事实上已经不可能。
  四、使学习态度变成合作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精英教学,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让学生之间学会交往与合作,能与人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学会和别人在交流中比较鉴别吸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凸显个性。在学完《读报和编报》一单元后,学生自选主题,编写手抄报。有一组主题为《我爱钱湖》,首先从排版、插图、撰写、誊写到版面设计,进行明确的分工,由于头版是报道村致富带头人的真实事迹,于是由组长与一位口才较好、文笔不错的学生一块进行专访,之后整理成文,由书法好的同学誊写到版面上;副版更是群策群力,各展其长,创设出了出人意料的高质量的手抄报。合作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且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且具有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方面是有效方式之一。
  语文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强调要求学术水平、研究成果,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诸如学习的方式,知识的整理与综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诸如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等等。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教育有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尝试,语文研究性学习打破了几十年来课堂里学生被动服从的静态局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给学生们一片自由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思想流淌,给学生们一双飞翔的翅膀,让他们放飞探究的心灵!
  
  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