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从细微之处看勾践形象

作者:闫 昆




  《勾践灭吴》是一篇优美的历史散文,更是一篇精彩的历史小说,因为,这篇文章不仅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更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勾践的形象很丰满,也很伟大。把许多好的词语用在他的身上都不为过,诸如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胸襟开阔,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善于团结国人,赢得民心等,但是,我觉得勾践形象的本质属性还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伟大的政治家。
  那么,他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他处变不惊。越国溃败,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国家形势危急。此时,他探求贤才,与文种执手相谋,特别是一个传神动词“执”,写出了他解除国难时,冷静得如同处理日常事务,紧张而不慌乱,危急而不焦躁,表现出了他大智大勇的镇定神情。
  其次,勾践的伟大之处表现在他懂得政治艺术。政治艺术是一个统治者能够兴天下,安天下所必备的高明的政治才能,它重身教而不重说教,重得民心而不重拉笼。新教材中,课文第2自然段最后一层,对外“卑事夫差”的内容与之前对内“体恤民情”的内容相得益彰,情感上的巨大反差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憾力。勾践一方面全身心地为百姓服务,“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关爱送进千家万户,在百姓的心灵土壤里培植着对他的爱戴、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勾践忍辱负重,“卑事夫差”,既可探听敌方的声音,也可窥视敌方行动,还可麻痹骄纵夫差,有利于掌握吴国内部的实情,为日后的复仇作战略准备;更重要的是,勾践想让那些拥戴他的越国人民把他的这种“屈辱”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产生对吴主的强烈的仇恨。试想,天底下,谁又希望自己的恩人受到来自敌方的“奇耻大辱”呢?更何况是封建社会重情重义的纯朴的农民呢?这样,勾践通过恩怨分明的行动巧妙地把国恨家仇的种子深深地播种在心存感激的越国人民的心里。
  请看,父老兄弟两次主动请战的精彩片段,简洁对话写得极具玩味。
  面对父老兄弟的第一次请战,勾践的回答是“辞”。“请姑无庸战”,他持反对的态度。其实,勾践的内心又何尝不想报仇呢?十年的屈辱可不是短暂的一瞬。十年间,越国人民饱受着精神的奴役,心灵的摧残,其中的酸楚滋味,勾践心知肚明,感受最真最深,他日夜盼望的就是父老兄弟请战雪耻的这一天。面对第二次请战时,勾践从父老兄弟的一番肺腑之言中感到,他已经完全赢得了民心,完全看到了人民对这场复仇之战的决心,从而掌控着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巨大力量。
  
  单位:湖北监利县大垸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