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语文对化学教学的影响
作者:周和凯 高久云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以教育为中心”、“以大学为中心”发展知识的战略,在要求“必须尽快实现十大转变”中就有“实现文理分科向文理渗透的转变”一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都相继提出了要在专业设置方面加强“文理渗透”,以弥补高中文理分科给学生造成的知识缺欠。
确实,任何一种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或多或少的要与其它相关的知识有牵连,有影响,有渗透。
就高中教学情况而言,各科知识的渗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条件,也是学好单学科知识的必要辅佐。
在各种学科的渗透中语文对其他各科的影响最大。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他学科知识对语文的渗透。比如:语文试卷里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尤其是化学和生物方面的文章,没有一定理科知识,要想准确阅读理解也是很困难的。
苏步青教授曾经说过“复旦大学不录取语文不及格的学生”。这个要求,说明了大学对理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重视,对语文的重视。
确实,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是学好其它所有学科的前提。
它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甚至是终生的。尽管它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因为语文学科的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等等。在语文科目的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是所谓“艺术的空筐”,所以,学生在学语文时就会形成多元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和运用文字能力对理科知识的学习有很深远的渗透和影响,可以说直接影响到理科学生的学习。
下面,笔者就语文对化学教学的渗透和影响谈几点浅近的看法:
首先,语文的多元思维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有人将化学学科概括为“半文言、半外语”学科,是有一定道理的。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加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和科技活动内容,力求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如酸式盐与碱的反应,既要掌握这类反应的一般思维方法(定“1”法——不过量的物质设为1mol),又要把握其外延(盐中阴离子与碱中阴离子不同)与内涵(反应的本质),不能片面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不能只限于对定律本身(即“四同”)的理解,还要从影响气体体积的微观因素来理解,最好还能从气态方程PV=nRT的角度去理解并导出其重要的推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对单一条件改变的一切平衡体系都适用,这是该原理使用的前提和范围,通过V正和V逆的关系变化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微观理解是重点,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这种改变则是该原理理解的难点,而将此原理顺利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应结合课本中几个典型的实验如酸碱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从目的、原理、仪器与药品、操作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与误差分析等环节下功夫,这就需要有比较灵活的多元的思维能力。
其次,语文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
语文对化学的影响除了思维方面以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学科的词语的辨析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识记化学概念
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高考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的比重较大。
概念不清楚将会直接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学习概念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l、抓住关键词语识记概念。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概念说不清楚,写不清楚,对概念不能准确理解,造成答题困难或者答题错误。把“烯”写成“稀”;把“熔化”写成“溶化”,把“脂”和“酯”的概念混淆,这不是写错字这样的低级错误了,因为“脂”和“酯”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就是用词不准确导致概念错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一定要咬文嚼字,重点强调关键词语的准确。
2、辨析词语对比概念。化学概念不是孤立的,总是处在和其它的概念的互相联系中,教学时不但要了解每一个单独的概念,还要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异同。如:乙醇和酒精是同一关系,盐酸、硝酸、硫酸是并列关系,取代和置换是交叉关系,酸类和硫酸是主从关系,酸和碱是对立关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否定关系,通过比较分析词语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此外还有相关的容易混淆的概念也需要仔细对比,如:分子和原子;纯净物和混合物、饱和溶液和浓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质量等等。
3、弄清内涵和外延,明白概念的使用范围。如:氧化物。内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外延是化合物。这样学生就可以准确判断氧化物不是混合物、单质。电解质的内涵是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其本质属性是电离,外延是所有电解质本身以及研究的范畴(化合物)和研究的条件(在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
4、分析句子,准确判断概念。有时候对于概念的表达有不同的语言,究竟哪一种更准确,就要分析句子意义了。
如对“水”的概念表述为:
A、水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上说它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从微观上说它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水是由两个氢和一个氧组成的。C、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明确为:A是正确的。
二、阅读文字的能力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内容以及正确理解题目意思
有个很有教学经验的化学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作业题目,一个理科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埋头苦想不能动笔,老师觉得奇怪,这道题目并不难,按常情,这个学生应该不会被难住的。于是问他,他告诉老师,“不明白题目的意思”。老师把题目读了一遍,正准备给他讲解,他立刻就表示知道怎么做了。其实,这个学生是因为畏惧文字,不敢确定化学题目的趋向性,由此可见理解能力的重要。
又如,在解答文字比较繁多的题目时,更需要对文字的准确理解。例如有这样的一道化学题目:地球的不幸在于它原有的占陆地2/3的76亿公顷森林,到20世纪80年代已不足28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大面积被毁,自然就大大降低了地球对空气的净化作用:(a)目前全世界约有9亿以上的人生活在(b)对健康十分有害(c)的环境中。
“二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一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请将它还原到a、b、c三处中最合适的一处 。
这道题要求还原的句子里包含着化学的概念,其意思就是说一种自然界的化学物质已经达到了损害人们健康的程度,因而应归位(b)处。可以说,这道题目,即使没有学好化学,凭借语文知识也可以找到答案。
三、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描述化学实验的结果
化学实验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方法、形成实验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新课标》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量增加,虽然要求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是灵活的,但是强调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认真做好化学实验却是肯定的。
近几年高考,加强了化学实验的考查,它要求有原理分析、基本操作、实验现象记录、综合实验的设计、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及评价实验的成功与否等。尤其是实验现象记录需要比较好的语言表达来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同时还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应注意抓住关键,运用所学知识,以简练而正确的科学语言答题。而现状是:我们的学生不惧怕实验,但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却视为畏途。
例如:酚酞遇碱溶液变红色(正确)
碱液遇酚酞变红色,遇紫色石蕊变蓝色(错误)
此外,语文的其他知识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化学的教学和学习。具体表现为:如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有的同学在书写化学符号时常犯书写错误:大小写不分,如“镁”写成“mg”、“铝”写成“al”、有机结构式写错;化学用语的不规范:如将“加热”写成“燃烧”或“高温”等;化学专业名词写错别字等等。
各个学科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以母语为表达形式的语文,其基础性,工具性作用不可低估。较早加强工具性学科的积累,必然对理科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强化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语文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化学能力,对于每个学习理科的学生而言,学习语文如果不能形成兴趣也应形成为一种责任。
单位:湖北宣恩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