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轻轻松松教小说

作者:程艳梅




  高中课本中小说的篇幅一般比较长,有的默读一遍也要花20分钟左右,学生难以把握其要领。有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小说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只要找准其切入点,轻松教学也并非难事。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几点:
  第一,以教师直接讲授分析方法为切入点来鉴赏小说。
  一般地,小说有三要素,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如果把这三者分析透了,小说的鉴赏也算告一段落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来分析这三点,就是教师要做的工作。小说的故事情节往往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首先就从故事情节的分析入手。怎样快速地概括故事情节呢?可以先按时间顺序或地点的转换来概括,也可围绕主要人物的活动来概括。如《故乡》,其情节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祝福》可概括为: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祥林嫂死于鲁镇。《荷花淀》可概括为:含泪送夫——寻夫遇敌——助夫歼敌。学生掌握了这种简单的概括方法,那么具体的故事情节就如一线穿珠,很容易把握了。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小说是靠形象说话的,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所以,作者往往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人物。描写人物又有多种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从另一些角度来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通过这些描写就能深刻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三次肖像描写刻画出了祥林嫂这个凄苦的寡妇精神上所受到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的巨大变化是对旧社会的有力鞭挞和血泪控诉。《荷花淀》中的“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的语言描写,传达出了女人的矜持与害羞。《药》中对黑衣人的动作描写(“抢”、“扯”、“裹”、“塞”、“抓”、“捏”)活画出了一个贪婪、凶恶的刽子手形象。“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围观的场面描写,刻画出了看客的麻木心理。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分析方法,就会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再次是对小说的环境分析。环境描写有很多作用,它可以烘托人物心情(《祝福》中间部分写祥林嫂死时的雪景,烘托了“我”沉寂的心情),可以深化主题(《祝福》中最后一段的祝福景象,进一步揭露了旧社会杀人的本质),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荷花淀》中写荷叶“像铜墙铁壁”,荷花“像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暗示出这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可以诗化小说(《荷花淀》中开头的月夜编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学生掌握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就能在具体的文章中去加以分析了。
  教师只要就一篇文章为范例,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其它篇目都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的场面将是白热化的,学生对文本的多重解读将会让教师刮目相看,拍案叫绝。
  第二,以观看影片为切入点来鉴赏小说。
  有些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或课本剧。我们可以响应鲁迅的号召“拿来”。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观看电影。接下来组织讨论,可以讨论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还可以把电影与小说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可以写一篇学习心得。这样,既可使学生身心愉悦,又可全面而有重点地把握文本了。
  第三,以课后练习为切入点,来鉴赏小说。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第一题,其实就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第二题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三题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第四题是联系现实谈感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逐题讨论,也会条理分明地把握小说的全貌。
  第四,以分角色朗读为切入点,来鉴赏小说。
  如《荷花淀》中水生与水生嫂的一段对话,可以分角色来朗读。学生对这种朗读很感兴趣,时不时会“爆笑”。这样,不断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在读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师生可共同对每组朗读进行评价,在评价活动中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掌握了,其它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语言特色及主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值得注意的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多种解读。
  最后,要补充一点的是,要想驾轻就熟地教小说,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层钻研了。
  
  单位:湖北黄石市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