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语文教学要坚持“三个不变”

作者:赵 青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我在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了一些困惑:到底怎样的课才算得上的符合新课标的好课呢?哪些课才是我们所应推崇的,而哪些做法是我们所应避免的?我觉得,必须要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三个不变”,才有可能真正符合新课标精神。
  
  一、语文课的性质不能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语文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一种失误,即过多的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本身的特性。
  如在教学《背影》时,过多地去批判儿子的不懂事,不孝并联想到自己该如何孝敬父母;学《班羚飞渡》去查询关于班羚的习性及与人类的相处的方法,思考自己所了解的动物和人类相处的例子等等,这些课表面上热热闹闹,乍一看是内容具体广泛,又训练了发散性思维,似一举多得。却不知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经济讨论课——恰恰丢了语文的本质,取消了“语文”本身。
  其实,每一门课程都有其作为这门课程最本质的东西,如果每一门课都把其他目标如德育目标作为主要目标,那无疑放弃了这门课程最本质的东西。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失误并非在于坚持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是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淡忘了、甚至失落了语文的其他目标。可是过多的注重所谓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因此,不论教材如何改革,语文仍然是语文,它的性质永远不会变。
  
  二、语文教师的定位不能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的观念改变了,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构建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但教师在课堂中的定位不能变,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实践的组织者。但现在我们常常过分强调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启发创新,教师在课堂里无所作为地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全线退出,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一切教学活动由学生参加,有没有问题都来讨论一番,学生什么观点都不否定,美其名曰是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做法恰恰脱离了新课改所说的“教师即课程”的说法。
  有一堂公开课,内容是教学《孔雀东南飞》,教师在上课15分钟后,要大家讨论“刘兰芝如此美丽、贤惠,为何焦母非赶走她不可?”的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说她太漂亮,比下焦母,引起婆婆的嫉恨;有说她太能干,知书达礼,婆婆怕失去以己独尊的家庭地位……通观整堂课,学生们的积极性是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充满活力。可是为了所谓的保护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为主体就一定要对学生的看法全盘肯定吗(不管有理还是无理)?
  我们以前语文课的失误并非在于坚持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在于教师的绝对权威,一言堂,没有把学生当作“人”,而是把他们看成了盛知识的容器,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站着读书,站着说话”,并不意味着老师要跪着说话。我们的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深度介入课堂,做一个引导者、启发者和咨询者,大胆亮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说法进行分析、评价或批判,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启发他们合理的想象,从而做到真正的对话和合作,真正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因此,无论什么样的课例,教师的定位不能动摇。
  
  三、文本的地位不能变
  
  学科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的理念原则方向目标,教材将理念性的规定转化为体现课程标准的具体的文本,体现与目标相适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体系,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把握和对语文能力的应用迁移,来贯彻课程标准,达成学科教育任务。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语文教育活动之本,是整个语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过分重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对生活的联系,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重要性。
  如一堂新课标的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孔乙己》,一生提到孔乙己那么惨,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为何不去告状?老师灵机一动,于是模拟法庭“孔乙己告状”,一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在排练舞台剧中过去了。看似新颖别致,和文本却无任何实质性的联系,那么富有个性的语言不去品味,那么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去感悟,简直是对文本思想性的曲解,是对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的瓦解。这样的课,把文本随随便便地放在一边,怎能体现语文教材的价值?
  文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材料,范例,为学习过程奠定基础。学生由教材所提供的案例这一基点出发,随着所接触和掌握的文本范例的增多,便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地累积和扩展,并产生迁移,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框架。因此,无论怎样的创新,文本的地位不能变。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做到理性思考,理性实践,面对教学信息多元化,课堂形式多样化,教材内容广泛化的情景,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特点,立足学生发展,坚持“三个不变”,实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
  
  单位:浙江嵊州市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