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作者:余鹏飞




  学生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在教育界争论不休。捷克的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都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而英国的洛克则认为应以教育为中心。我国也就“师本”还是“生本”问题争论了许多年。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让这种争论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结果——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要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潜能、发展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能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因此也可以说,能力的多寡反映着素质的高低。在能力方面,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下面就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方面谈谈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
  
  一、搭建课堂舞台,提供听说机会
  
  新课标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是能正确理解对方讲话的内容并能辨别是非真
  伪、能复述和陈述较复杂的事物、能做简短的讲演和一般的辩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为训练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搭建好舞台,努力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时间可以安排在正课前的1—5分钟,形式可以多样:课前一分钟新闻、3—5分钟故事、1—3分钟演讲……在条件比较好的班还可以训练口头作文(当场命题,5分钟打腹稿,1—3分钟口头作文),实践证明,这个成人都难达到的要求,孩子却能达到,因为他们正处在语言训练的最佳期。
  
  二、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
  
  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头戏,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师可以立足文本,紧扣范文,通过文字、声音、图象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含咀英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那还要不要老师的讲解呢?必要的讲解还是需要的。叶圣陶说过:“一个最好的语文教师,是能把作者的思路脉络讲得清清楚楚。”教师应大胆放弃繁琐的面面俱到的分析,将主要精力放在讲清作者的思路上,其余的应激发学生自己去感知,去领悟,这才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希腊神话中有个这样的故事:“一头拴在绳子上的黄牛被主人放走了,让它自由了。但它不习惯这种生活,最后又回到主人家,让主人用绳子拴在鼻子上才安心。”我们语文老师现在就有了这种自由,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它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不应只限于教科书,语文教师也不应只限于课堂教学一隅,我们不要像那头黄牛一样,而应大胆放开步子,超越文本,将古典名著、现代名家名篇、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的文章等引入课堂,带学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徜徉于浩瀚的书的海洋,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三、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写真心文章
  
  毛泽东说过:“如果学生一切课都学好了,但不能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仍是很有限的。”可见作文对学生是多么重要。然而现实却是:学生非常怕写作文,写前唉声叹气,写时咬断笔头,交时随便拼凑。这样的作文质量可想而知。这种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一面说要讲真话,一面又布下许多条条框框,这个“启发”那个“暗示”,告诫他们要写光明,写理想,写积极向上,不要写黑暗、享乐、消沉。让学生不自觉地又跟着老师走,日子一长,学生的个性就被老师扼杀了。于是学会了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思维就被纳入了老师为他们准备好的一个个的套子之中。几十张不同的脸孔都有着大体一致的思想,写着套路一致的文章,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其实,孩子们有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眼光,他们说雾是紫红色的,你就不能随意否定而强说是灰色的。传统以来,老师都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应极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心里想到的说出来写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写真心文。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要让学生乐于写,就要允许学生说出真心话,说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不能动辄以主题不深刻,思想不健康来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
  新课标要求我们有新的课堂,教室应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天地,而不是教师个人的演讲台,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铺设成功之路。
  
  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