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试误教学法”与建构主义
作者:顾艳萍
这种种教学方法散见于语文教学中。《白杨礼赞》这一课,为了讲清白杨树由外到内的特征,一位教师先挂一副设置了若干错误的白杨图——读白杨图——读课文——图文对照——分析矫正——教师点拨……这种教法较之传统的讲授法确实是事半功倍,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与会教师的赞扬。
《雷雨》中,关于“周朴园的特殊的纪念方式是否表明着其真的爱侍萍?”这一话题的讨论时,有一位教师回避了传统的由“材料到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故意设置了“周朴园比聂赫留朵夫更有爱心,更具真情”这一错误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同学们群枪舌箭,你来我往,当时的情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种教学方法可称之为“试误教学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地证明了“试误教学法”很有效,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同时它与建构主义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能力观存在着很多的契合。下面我们主要从其知识观、学习观两点来谈一谈:
一、试误教学法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契合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主体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并非对事物进行原封不动的“镜面”反射,而要以其特有的经验、方式对现实事物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独特的意义,因此知识是一种解释、假设,不可能固定。另外,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不自觉地利用感悟、联想、推测、学习、想象等弥补对客体认知的不充分、不清晰,因为主动参与就避免了传统讲授法的“速记速忘”的弊端。
建构主义还认为,受教育者的认识世界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地、能动地建构起来的,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由外部力量依照一定的模型塑造而成。知识只有被学生接受之后才有意义,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处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尽管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离开教师的引导,但归根结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最终的知识建构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试误教学法,因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分析矫正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利用感悟、联想、推测、学习、想象等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得知识的获得不再是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主动获取的,知识就不会出现遗忘等现象;因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会利用其特有的经验、方式赋予独特的意义,知识不再是一层不变的;他们的认识世界是自主、能动地构建起来的。
二、试误教学法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的契合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入亢奋状态。学习阶段越高,越应具有批判和鉴别意识,而他们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独特理解和判断的权利应受到尊重,学生的有些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乃至创新的见解,也不应被教师以不符合所谓的“标准化”答案为理由,将其“格式化”。
“试误教学法”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批判和鉴别意识,让他们在矫正的过程中,对知识能够予以选择、筛选、鉴别,而不是盲目地记忆、储存,“教师上得岸来,学生下得水去”、“孩儿们操练起来”这些话语正是对“试误教学法”的实质的形象阐释。
“试误教学法”克服了传统学习观的弊端——教师诱导学生去理解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或所谓的妙出,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所总结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他们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独特理解和判断的权利遭到剥夺,只能接受教材或教师的观点,学生处于教师与教材的双重权威下,个性被泯灭,探索的空间被封闭,主体意识进入沉睡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阶段越高,越缺乏批判和鉴别意识。
总之,在眼下素质教育的总形势下,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更多地应表现在——利用课堂这一教学阵地,切切实实地关注学生,让“方法论”走进教师的脑海、走进学生的灵魂,省时高效地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成。
单位:江苏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