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情境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邹小灵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最关注的事。虽然汉语是我们的国语,语文也是高考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但学生平时上语文课就是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把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文章,通过我们过于程序化的方式,来使学生理解,从而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还美文以具体形象的本来画目,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自然会增强。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以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从而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三种情境教学方法。
  一、视听情境导入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音乐、电影片断或图画等导入课文,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让学生在这种形象丰富情境中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课文的内容。它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实现。
  如:在《胡同文化》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京韵歌曲《故乡是北京》,体会其中蕴含浓浓的爱家乡的情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然后用幻灯片投影《北京全貌图》、《北京胡同图》和《四合院图》各一幅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这也紧紧抓住了乡下中学学生没到过首都北京那种好奇心理,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时用“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是指什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课文。这样学生就会非常主动地去探究课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要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和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语言描“境”法。这是教师通过用生动语言将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从而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中,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秋天是一个深沉而意蕴丰厚的季节。它是一年四季交替变化较大的季节,是春夏向万物凋零的过渡,也是从春夏播种到收获的季节。历代文人对秋或悲或颂,柳永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秋景抒发了国难家艰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王维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来歌颂秋天夜晚农民愉快的劳动场面;毛泽东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景抒发了“主沉浮”的豪情;梁小斌用“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抒发懂得了“耕耘之后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喜悦……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景是怎样的呢?在这秋景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我设计这个导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有关秋的文章联系起来,从而进入“秋”的意境中,在不同的“秋境”中,领悟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秋境”之种种进行探索,因而更加渴望知道眼前这篇有关秋的文章中的秋景是怎样的,作者的思想是怎样的。
  三、活动表演法。这种方式就是教师把握透教材,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编一个节目,或演讲,或辩论,或画画,或唱歌,或简短话剧,或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愉快中自觉去理解课文,达到愉快教育。
  如:在教第五册第六单元《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时,我课前就根据课文对话体的特点编了一个话剧,让三个大胆且表演天赋较好的学生在课前先熟悉,然后在课堂上表演。一个学生扮演齐宣王,一个扮演孟子,一个扮演读潜台词的人。三人一上演,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立即查看课文和参考书看表演得是否恰当,有的边笑边在翻古汉语字典。当他们演完,马上有同学指出“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王”不是读“wáng”而是读“wàng”,且都用作动词,是“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也有同学指出“齐宣王”表演时前后说话的语气变化不明显。这样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以这个文言话剧为对象,与课文对照阅读,而且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很高。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庄暴见孟子》等都可用这种方法。
  
  单位:江西新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