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主旨

作者:朱翠梅




  诗歌作为一大独立的文学样式,以其高度凝炼的语言或抒情、或述志、或言理。“诗贵含蓄”,主要是指诗的主旨表现含蓄,恰恰是这可贵的含蓄,给广大考生制造了难题。所以,如何快速把握诗歌主旨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根据诗的不同类别来分别加以说明。
  一、抒情诗,展开想象寻找感觉,捕捉关键词补充、完善。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写景或记人或叙事来抒发诗人某种情怀,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诗,对于这类诗,我们通常可以借助想象,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诗中意境,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中人物思想情感,然后寻找诗中带有暗示性的字眼,使这种模糊的感觉清晰起来。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读者根据诗中的落月、啼乌、满天霜等几个典型意象,就很容易,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幽寂清冷的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既然把环境渲染得如此清冷,那么他此时的心境是否也较为孤寂、凄凉呢?如果说这只是读者一种朦胧的直觉,那么,诗中一个“愁”字便可使这种直觉明朗化,若要想把这“愁”字具体化,诗中的“客船”便揭示了谜底——羁旅者的孤独、思乡。由此可见,柳宗元若不是感到失意、落魄,他如何忍心让一位老者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环境中“独钓寒江雪”呢?如果白居易不是欣喜于春天的到来,他何以因“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啄春泥”而“最爱湖东行不足”呢?如果那闺中少妇真的不知相思愁,她为何因“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呢?……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在有限的篇幅里不吝笔墨来写景记人叙事,无非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二、哲理诗,理解议论语句,联想生发。
  哲者,智也,理者,道也。哲理诗即诗人因对某种事物的特点或由某种经历顿悟,阐发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诗中用了两个表假设的反问句,说明优美的琴声既不只出自于琴,也不只是来自于那弹琴的指头,而是指头与琴和谐的合作。难道苏轼只是告诉人们琴的发声原理吗?显然不是,他是借此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一件事的完成往往要依赖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甚至可以说明协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中的议论语句的本义,还要善于联想生发。对于这种诗,其道理常隐含在这种带有议论性的语句中,而又常具体地隐藏在问句的答案中。“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咏物诗,根据事物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咏物诗就是以某种事物为话题,借助此事物的某一突出特点,采用拟人或双关等修辞手法来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如郑板桥的《石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凿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明显是借竹子不择土地肥瘠,地势陡缓,随地生长的顽强,来赞美那些不受外界诱惑,不畏艰险打击,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由于一般的咏物诗,其所咏之物多是我们熟悉的,故只要了解这种事物的显著特点,那么,它的象征意义往往便是此诗的主旨。
  四、咏史诗,了解历史,联系当今。
  咏史诗中“咏”是目的,“史”是媒介,这里的“史”可以是历史人物,可以是历史事件,可以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或某一物件。诗人由这些人、事、物遥想当年,面对现实,或评点人物,或感慨兴衰变化,或深感人生如梦,或渲泄怀才不遇,或含沙射影,借古讽今。总之,多表达一种沉重的主题。
  对于这类诗,其主题思想常含而不露,但是,如果我们能多少了解一点诗中的“史”和作者生平、性格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两相比较,那么,把握此类诗的主题也就不难了,这关键在于我们平时阅读面要广。
  五、边塞诗,感受诗的基调,把握诗的着眼点。
  边塞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或战士生活,来介绍异地奇异风光,或歌颂战士英勇善战,或表达对战士艰苦生活、思乡情绪的同情,间接表现反战主题。对于这类诗,我们首先可以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然后判断诗着重要表现的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美边塞奇异风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写战士的壮志豪情。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表现战争的残酷。
  由于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相对狭窄,主题也就易于把握。一般说来,基调高昂的,常表达积极乐观的思想,基调低沉的,常表现沉重、深邃的主题。
  总之,我们要能从不同类型的诗中发现其主旨在表现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总结其中的规律,但无论哪一类型的诗,要想较为准确地把握其主旨,都要通过整体感受、局部推敲,并借助诗中能直接流露作者情感态度的字眼。另外,若能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则常能一语中的。
  
  单位:安徽明光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