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如何引导学生收集写作材料
作者:刘晓蕙
一、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精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永远宠爱那些对生活有爱心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题目。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激发学生拥抱生活的热情。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找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找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虽然不可能要求我们的学生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但是也应该让他们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和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才会关心身边的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才会用心去寻找生活着的真善美,才会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二)观察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他的话,我们变一种说法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题目,而是缺少发现。”要想有所发现,就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鲁迅先生教诲青年时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在《拿起笔来之前》中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这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的重要功用就是收集材料。“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他们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耳闻目睹来体味其中的意趣。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味、新鲜的事,观察形形色色的人,观察各种各样的物。
观察可以分两种:一是有意观察。有意观察是指有目的的观察。即按照事先预定好的写作目的而进行的周密的、系统的观察。比如,魏巍作为一位战地记者曾三次入朝,他将自己所见所闻写出了情文并茂、拨动祖国人民心弦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一系列的通讯。
还有一方面就是无意观察。无意观察是指生活中随时随地、不自觉地进行的观察。我们第一手写作素材大多数来自无意观察。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在观察、体验生活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和导向性,不要仅仅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抛弃为作文而观察的思想,否则,会失去许多有用的东西。在观察生活中捕捉信息是靠无意观察。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果戈里将自己平时的观察所得命名为“万宝全书或日用百科全书”,这本“全书”,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和素材。
(三)思考生活
生活是多彩的,也是复杂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感受和观察上,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对观察到的东西进行概括和提炼。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就必须进行思考。惟有多思多想,才能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悟出别人没有悟出来的东西;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来,才能炼就一双“慧眼”,反过来帮助我们进行观察,自觉地去寻找生活中的热点,捕捉生活中的重点,从而发现更多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材料。总之,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面对生活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去搜集写作素材,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写作题目。
二、广收博览,关心时事,做时代的追随者
白居易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很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应该为现实而做。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谁能够及时地获得社会上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紧扣生活的命脉,跟上时代的步伐,谁就能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很多,现代中学生是被媒体、网络包围左右的一代。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统计,在青年的重要信息渠道排序中,报纸、电视和网络具有绝对领先优势。他们对时尚信息触角敏锐,不管是伊拉克战争,还是奥运会,不管是日剧还是韩流,都能迅速地折射到他们的文章中来。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料优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收集、扩大社会信息,并能够去粗取精,获取有价值的、积极的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材料库。比如奥运圣火的有关信息,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来关注时事动态,也可以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各国对此的态度和行动,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有关奥运会圣火的知识。
三、博览群书,广收博采,做书海浪花的采撷者
中国自古推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书籍可以说是我们的另一种生活。阅读书籍,实际上是在超越时空认识前人的生活,认识历史生活。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仅占20%,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当代作家叶文玲有一篇《我的“长生果”》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她的影响。阅读文学作品给她以知识,给她以启发,给她以灵感,伴随她成长,促使她成功,因此她把文学名著比作“长生果”。的确,人不能什么事情都亲身去体验,阅读可以弥补生活的空白,充实人的生活,我们的许多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来的。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战争与和平》,阅读参考了700多种历史著作。巴尔扎克白天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晚上再进行创作,就这样写出了《人间喜剧》。会读书的人,多读一定会有丰厚的沉积,那么,对生活的敏感度会更强,对生活的领悟力也一定会更高。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博览群书,单是《三国演义》就读了十几遍,因而能够在考场上采用文言文写出情文并茂的感人故事。阅读优秀的书籍,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素材,还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生活的能力,并且在熏陶感染之中丰富了感情,观察了社会,品味了人生。为了打牢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来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
四、细心研读,学以致用,做课本素材的创新者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我们的教材中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之作。我们要以“举一反三”对文章进行“改造”,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一)根据需要,对课文进行“故事新编”,对它们进行改造。可以改造主题,可以改造体裁,可以改造情节,甚至是改造人物形象,使它们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比如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阿Q正传》等,我们可以置换一下人物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场景,写一篇《祥林嫂后传》、《阿Q新传》,让他们置身于新时代,赋予他们新的生活,演绎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
(二)对原文的主题、内涵等换位思考,进行创新和演绎。比如200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刺秦》其实就是对课文《荆轲刺秦王》另向思考的结果。作者没写荆轲刺杀秦王的悲壮,而是重在写荆轲为避免生灵涂炭而放弃刺杀秦王的痛苦抉择和决断,使这一历史故事有了更新的、更深的立意,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
(三)对课文中的空白之处、高度概括或者一笔带过的地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惊天之作《金瓶梅》不过就是《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个情节扩充而来的。比如《项链》的主题一向有争议,但是作品在结尾处戛然而止,我们可以以此作契机,通过补写结尾来表明自己的见解。
(四)对课文做更深层次的挖掘,或者做更广泛的横向拓展,以求其未尽之意。《杜鹃枝上杜鹃啼》引导学生了解了杜鹃所代表的文化物象以及反映的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推开去,收集更多的材料,从花鸟草木这一话题更广泛地来关注这个话题,去接触、理解更多文化物象,由此而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和文化底蕴。
五、广泛交流,汲取经验,做材料的集大成者
有一种非常形象性的说法:一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后,一人还是有一个苹果;一人有一个思想,交换后一人则有两个思想。这说明了交流的重要性。积累素材同样需要进行交流。
学生每天做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对生活有什么感悟,从媒体收集到什么信息,阅读了什么书籍……及时地积累下来,久而久之,就有一定的写作储备。如果我们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再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交流互换一下,就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把别人的素材变成自己的生活材料。而且还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从别人的积累中得到启迪,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别人的经验来开拓他们的思路,从而丰富积累的途径和经验。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能不能找到写作素材,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关键的还要有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要有比较强烈的写作意识,要有不懈的毅力,否则,要想写出好文章来是不可能的。
要让学生从“要我写”到“我要写”,从“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实现我们写作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可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写作打开思路,做到文思似泉涌,下笔如有神。
单位:山东冠县武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