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看《三国》学写作
作者:刘保清
衬托 衬托也叫烘托,是一种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表现手法。又分正衬、反衬和环境烘托三种。
正衬,即正面衬托。为了表现甲事物的好或强,用同样好或强的乙事物来衬托。如第五回,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汜水关前,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前来挑战袁绍率领的诸路大军。袁绍先后派出几员大将来迎战,战不几合都被华雄挑下马来。一时,袁绍大营“众皆失色”。正在此时,还是无名之辈的关云长挺身而出,在众人还未回过神来的时候,“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出营时,为他酾下的一杯酒,此时“尚温”。这一节,便是以华雄之威衬托关羽之勇。
“赤壁之战”写孙刘联军与曹操隔江斗智,周瑜每设一奇谋,都未能逃过诸葛亮的“火眼金睛”。这便是以周瑜之谋衬诸葛之智。他如以颜良、文丑衬关羽,以司马懿衬诸葛亮等等。
反衬,即从反面衬托。为了表现甲事物的好或强,特用一个差或弱的乙事物来衬托。第45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写蒋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幻想凭借同窗之谊说周瑜来降,结果却被周瑜玩弄于股掌之上。作者以这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形象从反面衬托了周瑜的高量雅致、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第95回马谡失街亭一节,诸葛亮小心谨慎,周密部署,让马谡守街亭,又安排其他将领镇守在街亭的左右。这都突出说明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而马谡到达街亭,看到街亭的地势后,却笑孔明多虑:“量此山僻之地,魏兵如何敢来!”又不听王平“当道下寨”的劝告,最后导致街亭失守。这里,前面写孔明小心谨慎,重视街亭,很好地从反面衬托了马谡的刚愎自用,骄傲轻敌。
环境烘托,即渲染环境气氛,以加深人物性格的刻画。“三顾茅庐”一节,作者先后曲折地写了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介绍,影影绰绰地虚写他非凡的才能,用气氛来烘托人物形象。前二次刘备去隆中都没有遇见诸葛亮,而卧龙冈静谧秀丽的景色、踪迹不定的“逸人隐士”、吟诗唱句的歌声,以及刘备迫切求见心情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使气氛更加神秘,吊高了人们的胃口,引起人们渴望一见诸葛亮,为诸葛亮的出场涂抹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对比 对比,是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时常用的手法。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人物性格的差异,可以突出人物思想的高下。《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时也不乏对比。最典型的是刘备与曹操的对比。刘备仁义、忠厚,宽仁待民,曹操奸诈、诡谲,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刘备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又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也决不弃民先行。到了西川,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的欢迎。他对士人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他一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在长坂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至于他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始终敬爱信任,则更为人所共知。
曹操,其残酷,欺诈的性格与刘备恰成对照。他杀吕伯奢全家后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行动哲学。他为父报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对待部下的奸诈、残酷更是无所不至。他军中缺粮,先命令粮官王逅用小斛发军粮,然后又借王逅的头来平息众怒。他为了追查在徐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竟用讹诈的手段把站在红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他为防范行刺而故意“梦”中杀人。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固然反映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从写作角度看,从中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伏应 伏应即伏笔、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表现、并对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以使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情节发展自然合理。
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多次从别人口中得知“卧龙、风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便是前伏,及至后来诸葛亮,庞统出场,都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便是后应。
第25回,“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袁绍派大将颜良为先锋进攻曹操,一交战,颜良就连斩曹操二将。曹操心中郁闷,请关羽出战。关羽奋然上马,直冲敌阵,径奔颜良。颜良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关羽一刀砍下马来。一旁观战的曹操目瞪口呆,连声赞叹:“将军真神人也!”而关羽却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曹操赶紧告诫部下“不可轻敌”,并且“令写衣袍襟底以记之。”
第42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曹操追赶刘备至长坂桥头,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此,想起关羽从前的话,再次告诫部下“不可轻敌”。于是曹操几十万人马不敢上前。而张飞却睁目怒喝:“谁敢来决一死战?”吓得曹操身边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回马而走”。正是“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张飞一身抵挡曹操百万人马,固然是小说的夸张,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前面关羽言行铺垫的结果。关羽的本事就如此了得,张飞比他还强,曹操焉能不怕?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一个生动鲜明的典型细节可以使人物丰满,富有立体感。《三国演义》刻画人物总的说来是以粗笔勾勒见长,但在刻画人物时,也描写了一些鲜明、生动的细节,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曹操为防部下暗杀,告诉身边的人说,自己睡着时,切不可靠近,因为自己有梦中杀人的毛病。为使众人坚信,他精心设置了一个杀人的计谋:一日午休,他故意把被子蹬落地上。一侍卫前去替他盖被,他忽然跳起拔出宝剑将那人杀死。完事后,他又躺下睡觉,“醒”来后,看到床前的尸首,故意大吃一惊。作者设置这一细节,集中刻画了曹操狡猾、奸诈、狠毒的性格。
第24回,写刘备要袁绍出兵,乘虚进攻许昌,这是一次极好的出击时机,袁绍却因为儿子生疥疮而拒绝出兵。小说描写他“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灰心丧气地叹息:“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反映袁绍“干大事而惜身”,目光短浅,优柔寡断的懦夫性格。
刘禅是书中着墨不多的人物,他的形象也不太鲜明。第119回,写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在宫中演奏蜀乐。“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竟答“此间乐,不思蜀”。从刘禅的言语、体态、神情中,描写他的昏庸、低能。这处细节描写,成为一段表现人物性格非常出色的文字。
单位:湖北枣阳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