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议论文叙例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晓奎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大都知道摆事实,讲道理”这句话,那么,如何“摆事实,即如何举事例论证,并不像想象那么简单,它包括选例、引例、叙例、议例几个步骤。选例就是选择能证明论点的新鲜而又典型的事例;引例就是用过渡性的语言引用事例以证明论点;叙例就是简练、概括地叙述事例,以能反映主要内容、性质或特色;议例就是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以阐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相扣,达到水乳交融。笔者在这里主要谈谈叙例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叙例简明扼要,用概叙,不用描述
  
  议论文的“叙”不同于记叙文的“叙”。它具有论证性功能,是运用现有的已被证实了的材料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可靠。一般说它没有叙写事物,塑造形象的任务,所以不必像记叙文那样具有形象,也不必完完整整。“叙事”是为了“喻理”。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引进事实的那些句子,都比较扼要:“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这种概括叙述,没有把事例具体展开。
  议论文有时也作比较具体的叙述,但它仍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作绘声绘色的描写,叙到足以喻理即止。例如:“这几天老天不作美,整天鹅毛大雪,搞得周天寒彻。我父亲患急性阑尾炎,经医生诊断需及时开刀,我特地去医院服侍父亲。在路上,我专拣有人走过的‘雪道’。心想,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一定不很滑。然而没走几步,便摔倒在地。满身都是雪。口袋中的钢笔都摔坏了,蓝墨水把淡黄色的外套染蓝了。于是横下一条心,闯自己的路。勇敢地在那些‘未开垦’的雪地上走,另辟新径。踏在雪地上发出吱吱的声音,身后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谁知这条新径,使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件事使我悟出了一条道理:旧辙要循,新路不可不拓。”这里通过走“雪道”与另辟新径的对比中悟出一条道理,因此冬天的雪景、父亲的病情、摔跤的情状,同论点没有多大联系,应删去。这个论据可这样叙述:“雪后,我去医院探病,先拣‘雪道’走,然而连摔两跤。于是我决心闯自己的路,在‘雪道’旁另辟新径。谁知这条新径使我顺利地到达了医院。这件事使我……”这样简要的叙述完全可以证明“旧辙要循,新路不可不拓”这个论点。
  
  二、叙例用议的口吻,用评述
  
  为了不影响论证效果,议论文中即使是记叙语言,也不能纯粹地“叙”,“叙”中要渗入“议”。从议的角度去叙。请看《“友邦惊诧”论》开头一段的叙述:“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啊,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安心读书。”这段叙述是为后面的议论服务的,叙述时作者用了“只要就、因为、而、却、但、不至于、才”等关联词语,给叙述添上了议论色彩,呈现出议论的口吻。这样的叙例本身就包含了有力的评说和批驳,或者说它已具有了“议”的势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叙例简明,叙中有议,目标明确。
  
  三、叙例根据论点需要,进行定向叙述
  
  引用的事实论据常常是个完整的材料,叙例时要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根据自己论点的需要,选择调整,进行定向叙述,以做到叙例与论点高度统一。因为同一个事例,由于叙述事例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下面就以“薛谭学讴”的故事为例来说明。先看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响遏行云》)。
  论点一:凡事不能走极端.
  叙例一:古时候,薛谭向秦青学唱歌,尚未学到老师的技艺便要回家。后来,他听了老师为自己送行时唱的一首歌,才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不仅不走了,而且终生不说回家。因此可见,薛谭所犯的错误就是爱走极端。
  论点二:身教重于言教
  叙例二:薛谭跟秦青学唱歌,技艺没学到手便要离开。秦青没有指责他,只是在饯行宴上高歌一曲。歌声响遏行云,使薛谭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主动要求继续跟老师学习。秦青之所以能留住薛谭,关键就在于他的“身教”。
  “叙例一"与“叙例二”使用相同的事例,却能证明不同的论点,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叙例的角度。为了适应“论点一”的需要,“叙例一”让薛谭作为陈述主体,扣住他“走极端”的特点;为了适应“论点二”的需要,在“叙例二”中突出陈述对象秦青,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扣住“身教”这一角度。可见,在使用论据时,论据的定向性叙述是至关重要的。
  
  单位:江苏邳州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