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点燃学生写作的欲望
作者:李国云
如何点燃学生写作的欲望呢?下面几招或许对我们有些许启示。
第一招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悟、思考生活。用活动来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是很有效的招术。我们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学生大都是“两点一线”,生活单调平淡,没有高低起伏的迭宕,没有酸甜苦辣的刺激,再加上阅历浅,观察力弱,因此他们很难深入细致地去观察、感悟生活。写起作文来,往往会“两眼望青天”,觉得无话可说,没话可写。丰富多彩的活动,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能迅速点燃学生写作的欲望。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一次,我指导学生写以“母亲”为话题的作文,说实话,课前我挺犯怵的:从小学到初中,母亲是其主要写作对象,写过的次数太多,学生已经厌烦了。为了消除其消极情绪,点燃其写作欲望,我组织了“腹系沙袋,心念母恩”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前,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请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沙袋,要求重量等同于自己出生时的体重。学生很纳闷,问我为什么,我故作神秘,笑而不答,吊他们的胃口。课上,我要求学生把沙袋捆绑在自己的腹部。然后提起自己的书包,从四楼下到一楼,再从一楼爬上四楼,来回两趟。再站立在自己的座位上。20分钟后,许多学生坚持不住了,纷纷举手要求坐下。这时,我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发言特别踊跃,都说腹系沙袋,好苦、好累,很不方便。并且很自然地谈到了母亲的不易,谈到了母子真情,谈到了母子冲突……一时间,学生表达的欲望被点燃了,当堂作文的速度比任何时候都快。他们说,觉得有好多好多的东西要写。可见,活动是点燃学生写作欲望的火炬。
第二招 设置特殊巧妙的情境
初中的学生年龄稍小,对生活的认识多半依赖于自己的感觉,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设置特殊巧妙的情境,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之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从而点燃其写作欲望。在一次心理描写训练课上,我用此法,来了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收到了奇效。
有段时间,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课前抽查背书已成惯例。碰巧的是我们刚学完《岳阳楼记》,下一节准备上心理描写训练课,而这节课因为外校教师的参观,“不幸”升级为公开课。那节课,我来了个出其不意:学生认为公开课老师不会检查背书,我偏偏来个照惯例行事!一开始上课,我就宣布照例检查背书。在学生面面相觑、气氛变得凝重之时,我抽查了两个学生。这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学生:一个大胆活泼,一个胆小内向。可想而知,在那种特殊的气氛中,这两个学生的反差有多大!在此种情境中,我开始极力鼓动学生做一回“心理专家”,拿起笔来,描写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心理活动历程;同时鼓动那两位学生也描写一下自己的心理。然后开始交流,比一比看谁写得准确。当时教室里立刻热烈起来,大有“心理专家非我莫属”的气势。随后而来的品读、点评更使学生的热情到了极点,教室里不断爆发出笑声和掌声,学生对内心独白式、幻觉梦境式、描写结合式等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应用也到了极至。这节课获得了空前成功!可见,特殊情境的设置,更能在点燃学生写作欲望方面收到奇效。
第三招 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教学准备的过程。为了完美地呈现这个过程,教师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还是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这“种种的意想不到”之中往往蕴含着教学的契机,只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灵活应变,就能出奇制胜。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这里亦有一例。
那天一进教室,我就感觉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心中不由得增添了几分警惕。就在我揭开粉笔盒盖的瞬间,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跳了出来,我内心一惊,表面却不动声色。几个学生倒是尖叫起来,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整个班级全乱了。大胆者问:“老师,怎么没吓到你?”我马上随机应变,决定放弃原教学计划,改上一节写作课:“老师是好猎手啊!知道好猎手凭什么识破狐狸吗?”学生的胃口立刻被吊起来:“凭什么?”“凭一双明亮的眼睛!凭敏锐的观察力!”我顿了顿,又说,“知道老师为什么没像你们预想的尖叫起来吗?这就是观察。在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异乎寻常的气氛:教室里特别安静,每一个同学的眼睛都死死地盯着我,讲桌擦得特别干净——这是平时没有过的事情!再看粉笔盒盖得严严实实,当我准备拿粉笔,手伸向粉笔盒时,我发现××张大了嘴,眼睛死死地盯着我的手,连呼吸都忘了!这时,我就猜到这里有机关。怎么样?观察的威力大吧?”见到同学们恍然大悟的样子,我把话题一转:“你们还吓唬别的老师和同学了吗?根据你们的观察,描写一下他们的反应。”学生纷纷埋头开写。
上述事例中,我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照计划行事,因为我知道,那样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我放弃了原计划,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弄明白观察的意义、方法,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这就是第三招——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点燃学生写作欲望。
当然点燃学生写作欲望的招数不止这些。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一定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奇招”,我们的作文课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单位:广东深圳市荔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