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我的空中楼阁》质疑
作者:向宏安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曹明海老师评价说:作者“从山叙起,先点出山和小屋的位置。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慰 帖比喻,勾画出了山和小屋的形象姿态,使山和小屋脱去凡俗,顿然生辉。‘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自然,融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画面,从而展现了山和小屋韵致和谐的美的风貌。如果说开篇是大处着眼,大处泼墨,用粗线条大笔勾勒山和小屋的轮廓风貌,那么下面则是对山和小屋进行具体的分层描绘:一是写‘小屋点缀了山’。作者采用比喻手法,以‘飘’过一片风帆、‘掠’过一只飞雁的动景,来写小屋点缀了山的静景的美,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画出了‘山上有了小屋’的生气和灵动的情调,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生机勃发,令人恍然神往。二是写树‘点缀小屋’。作者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写树的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写树的动态——轻轻摇动着;写树的高大——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从而衬托出小屋的静、显出小屋的小巧、别致出色。同时通过着意突现绿的色调,绿的荫蔽,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更揭示出树点缀小屋的美妙境 界。接着,作者由近看改为远观,采用仰视的巧妙角度,一个远镜头便把小屋推向了空中:林海绿丛中的小屋在树的遮掩、簇拥下,只露出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还有一片蓝墙、白窗,树影晃动,那小屋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似鸟飞蝶舞,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是的,李乐薇描绘了一幅清丽淡雅又美妙多姿的风景画图,表露对自然美的追求,诠释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超然于城市的喧嚣浑浊,远离了乡村的寂寞闭塞,寄托了作者清冷静寂中的向往与追求。以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座平平常常的山上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让人读来心为之宽神为之怡。
但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强调写文章必须在文字上推敲,提倡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精炼与吻合,以求得艺术的完美。从这个角度出发,此文便不无瑕疵了。
按照常规的理解,点缀应是小巧的或是数量少的事物点缀装饰在大的背景或是数量多的事物之中。可是此文中“满山的树点缀了小屋”却刚好相反。是不是大小不一或数量不等的事物之间可以相互点缀呢?
在《说文解字》中对“点”的解释是:“点,小黑也。从黑,占声。多忝切。”对“缀”的解释是:“缀,合著也。从叕从糸。陟卫切。”叕是“缀联也,象形,陟劣切”。在古代汉语中,点是表示少量,点缀是用少量的事物来衬托或装饰,使事物更加美好合谐。所以无论古今,点缀的语法意义只能是少量事物对大面积多量事物的单向适用,即只能用“点”来“缀”饰面,而不可能是事物间“相互点缀”了。《我的空中楼阁》中“小屋”是点,而“许多的树”“满山的树”是面,“满山的树”点缀了小屋正是“蓝天点缀了星星”的“面缀”了。这类误用,如“蓝天把星星点缀得更加美丽”“秋天,大雁南飞,蓝天把孤雁点缀得十分孤寂”“春末夏初,草原上草绿了花开了,碧绿的无边无际的草地把五颜六色的花点缀得十分灿烂”“红花虽好,还须绿叶点缀”……都是 语言不准确的表现。
单位:湖北建始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