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作者:曹丽萍




  有人把—篇文章的开头比做“凤头”,说的是好的开头;一幕戏若有好的开端,就能很快吸引观众,把观众带入戏中;一节课若有好的导入语,对上好此节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一节课效率的关键。特级教师于漪作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纵观一些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就是要求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人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
  1、情感熏陶,创造佳境
  使用形象鲜明生动而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或赞扬景物,如教朱自清的《春》,授课伊始,于漪老师描绘道: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短短两句话,就将学生引入春意盎然的诗一般的境界中去了。
  又如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于漪老师在课文开头边描绘,边赞叹道:
  同学们,你们游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宏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充盈心头。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今天,我们学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跟随他攀登浏览高耸雄奇的泰山。
  未读课文学生已被老师引导到那令人神往的泰山中去了。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的导入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如于漪老师教学《孔乙己》曾这样导入新课: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呢?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悲剧往往是催人泪下的,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眼泪却往肚里流,心里有隐隐的作痛之感。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种导入所设置的悬念既能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能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兴趣导入,启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上课,就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语情语态上稍作渲染,不紧不慢地说得饶有兴趣,学生就会很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竞选州长》的导入:
  美国有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名叫马克·吐温。有一天,马克·吐温在街上偶遇纽约州的州长。州长有意叼难马克·吐温,问:“请教先生,世界上最坚硬的是什么?最锐利的又是什么?”马克·吐温笑着摇头。州长说:“这个问题挺简单,最坚硬的是我汽车的防弹玻璃,最锐利的是我手枪的子弹”。马克·吐温说:“您错了!最坚硬的是您的脸皮,最锐利的是您的胡须”。(学生大笑),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的什么语言风格?(学生答:讽刺与幽默),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代表马克·吐温讽刺与幽默风格的小说《竞选州长》。这一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明确了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
  4、信息引路,吸引注意
  例如,有位老师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采用报上的新闻作为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最近,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国唱了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博得了崇高的声誉,为什么呢?因为他唱的歌,不仅唱出了我国人民的心声,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歌词。用最新信息作为导语,马上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迫不急待地想学习课文。
  5、运用幽默,创设情境
  幽默可以抵消紧张,促进信任,适度运用幽默可以帮助创造一种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如钱梦龙老师有一次在外地讲座,看到学生非常拘束紧张,于是改变了原来的导入设计,他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人发了财还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并且这个人你们都认识。学生很快就猜中了谜底——钱老师的姓名,大家情绪一下子放松下来,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在笑声中师生情感得到了交流。
  总之,语文教学精彩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能起敲山震虎,顺风拉帆之作用。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材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实际,因课迥异,因人不同,切不可千堂一调,万课一腔。
  
  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