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古典诗词名句鉴赏教学方案

作者:王华军 慈勤文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2、激励学生探究运用古典诗词名句的技巧。
  教学方式:以学生讨论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导入: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它以其精练含蓄的语言,深刻隽永的内涵,高超多样的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但是,语言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我们对这些异彩纷呈的古典诗词如果只是学习而不进行运用,也就失去了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运用古典诗词,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
  出示课件: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同学们先反复朗读这三首词,并领悟诗意,尤其要体味加着重号的句子的意思。
  (学生朗读后讨论,回答)
  生1:第一首词是写离别相思之情的。上阕写长夜相思无眠,下阕写不堪相思煎熬,故天明登楼远眺,山长水阔不见人的怅惘。加着重号句子的意思是“思念爱人,登楼远眺,爱人难寻。”
  生2:柳词也是写离愁之苦难以排遣的。加着重号的句子的意思是“思念伊人之苦之深之切,身体消瘦也无悔。”
  生3:辛词描写元夕灯市的盛况。上阕写闹元宵的繁华图景,下阕写众多观灯的士女中,诗人忽然发现了自己多少年来苦苦追寻的最中意的一位。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贴切,看来也是非常喜欢古典诗词的,现在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王国维是否想说明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要害相思病呢(生笑)。如果不是,那么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认为是,又不完全是。说它是,因为原词本来就是写相思的;王国维在这里引用,仍然有对这一意思的继承,只是这里的“相思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思病”,他们思的是大事业大学问,因此,又不是。王国维引用诗句主要是想说明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奋斗过程。第一阶段是“悬想阶段”,绞尽脑汁,目标难寻。
  生2:我认为第二阶段是刻苦钻研,奋斗不止,痴心不改。
  生3:第三阶段是问题解决了,目标实现了。
  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深刻,王国维对诗歌的引用实际上是对其进行的二度创造,通过改造创新,为我所用,使文章显出生命的亮色。其实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过很多诗歌,请大家想一下是否也有对其进行创新利用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生1: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句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原意是写琵琶女羞涩矜持,不愿轻易见客。但有时候老师给我们批阅作文的时候也写这句话来指出我们的文章论点久不揭示,揭示后又写得含糊。
  生2:我曾经在报纸上也见过有的文章也采用这句诗作题目,其目的是说“政策出台太晚,规定不甚清楚”。
  (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
  生3:我曾读过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认为他是写夫妻之情的,而我见到报上也有此类话语好象与夫妻之情无关。
  生4:我认为现在这句话的意思是“阅历丰富,一般问题都不在话下。”
  生5:我觉得还可理解为“要求极高,一般对象都不屑理会。“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好,其他同学再多想一下我们常见的诗句中还有哪些常被人拿来运用的。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诗从表达方式上来看都属于什么诗?
  生:有叙事诗,有哲理诗,有写景诗。
  师总结:以上诗句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在个别中体现一般,富有哲理的诗,如: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另一类为描写一种形象、景物,可以引发读者多种联想的诗。我们之所以能借古诗表新意,原因之一就是诗词本身具有表意的概括性、形象性等特点;另一原因就是引用者自身的复杂性,即引用者的身份地位,阅历经验,引述情景等的不同。同学们根据我刚才的分析,试分析一下下面练习的借用意义。
  推出课件: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E、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F、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师:通过刚才这些例子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古典诗词古为今用的规律。(学生们分组讨论)
  生1:我觉得这几首诗句中的A、B、D、F句,刚才我们在运用时都偏离了诗句的本意,它们是属于一种类型吧。
  生2:C、E句运用时没有变化,它们在说明一种真理吧。
  教师小结:
  规律1:原始状态(板书)
  今人和古人写作内容基本相同或者是原诗本身就阐发了某种哲理,引用者与作者表意基本一致,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哲理诗中,如例句E,意在说明要慎辨真伪,勿为假象所惑,这类诗在运用时直接引用即可。
  规律2:扩展状态(板书)
  原诗本来也在表达一种感想,但它只是即事生议,或即景生感,局限于某一特定对象、特定领域,引用者却从中领悟出一种哲理义趣,并将其扩展,推绎到各个领域。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写景诗里那些议论的句子,如F,原诗写王安石登飞来峰生感,不怕保守派的“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自能高瞻远瞩把握局势,现在我们运用它赋予其普遍意义:居高则能望远,居于历史高处,时代前列,则能辨明一切,无所畏惧。
  规律3:迁移状态(板书)
  原诗意在此,引诗者却意在彼。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写景、叙事诗里那些描摹人物形象的句子里。如A句,原诗写成都春夜雨景,今人用来比喻因势利导,作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生1:以前我总认为古典诗词只是供我们朗读鉴赏的,根本想不到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利用。
  生2:我今天真是大开眼界,以前我总是不重视诗词,认为背了也没用,这节课给我很大启发,我会多读多背,并且把它运用在写作中,使我的作文“文采飞扬”。
  师: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希望同学们灵活地运用古典诗词,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练习,检查一下这节课的收获情况:
  出示课件:根据下面语段的具体内容,试引用恰当的诗句。
  一、叙事文章中常常要求既有面的叙述,又有点的描写,做到点面结合。没有点,就没有鲜明的印象;没有面,就没有丰富的内容;点面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如疏星朗月,相得益彰,就能充满层次感和立体感,显示出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新闻导语中,恰当的以点显面,以面衬点,读者就可以从“”中去认识“ ”,达到以少概多,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二、时令进入七月份,山东微山湖10万亩荷花竞放,百里湖面泼绿流红。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微山湖畔,欣赏着这“ ”的迷人景象。——《微山湖十万亩野生荷花溢清芳》
  三、今夏的汕头街市上,姑娘们的装束摆脱了过去款式单调的现象,服装趋于多样化,色彩倾向丰富、轻淡,更趋女性美,真是“”。——《汕头姑娘夏装美》(学生做练习)
  (参考答案:一、一枝红杏、满园春色。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探讨了运用古典诗词的规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使自己的作品“流光溢彩”。
  
  单位:山东荣成职业中专31中